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捧檄家山
作者: 史卫卿 〔宋代〕
閒居愧未能,淮幕冷于冰。
家檄官无俸,山吟客有僧。
池荒眠鹭石,树折饮猿藤。
寥落谁相问,孤明雨夜灯。
白话文翻译:
在闲暇的居所,感到惭愧自己无能,淮水边的帷幕冷得如同冰一样。
身处家乡,但官职没有俸禄,山中吟唱的游子反而有了僧侣的陪伴。
池塘荒废,白鹭在石头上安静地栖息,树木折断,猿猴在藤上饮水。
寥落的人迹,谁来询问我,只有孤独的明灯在雨夜中闪烁。
注释:
字词注释:
- 閒居:闲暇居住,指在家中安静的生活。
- 淮幕:淮水边的帷幕,象征着环境的冷清。
- 家檄:家乡的官职,这里指身处的环境和身份。
- 山吟:山中吟唱,指在山中作诗或吟唱的行为。
- 池荒:池塘荒废,暗示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凋零。
- 寥落:寥寥无几,形容孤独冷清的状态。
- 孤明雨夜灯:指在雨夜中独自闪烁的灯,象征孤独和希望。
典故解析:
- 淮水:指淮河,古代文人常以水为意象,表现忧愁与孤独。
- 吟:吟唱或作诗,古代文人常以吟诗抒发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卫卿,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在诗中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身处家乡的闲暇时光,心中充满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奈,表达了对于官职无俸的惋惜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诗歌鉴赏:
《捧檄家山》是一首充满了对家乡思念和个人无奈的诗。诗的开头,作者以“閒居愧未能”自谦,表达了对自己无能的惭愧,暗示在安静的生活中感到的压抑和无力。接着提到“淮幕冷于冰”,用冷清的环境映衬内心的孤独,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
而“家檄官无俸”则揭示了作者在家乡的困境,身为官员却无俸禄,令人感到失落。与“山吟客有僧”形成对比,暗示在山中吟唱的游子身边却有僧侣相伴,突显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池荒眠鹭石,树折饮猿藤”描绘出一幅荒凉的自然图景,反映出自然环境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最后“寥落谁相问,孤明雨夜灯”则是对孤独的直白表述,谁来关心自己?只有那孤独的明灯在雨夜中闪烁,象征着在孤独中依然保持希望。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閒居愧未能:在安静的居所中,感到惭愧自己没有才能。
- 淮幕冷于冰:淮水边的环境冷清,像冰一样冷。
- 家檄官无俸:在家乡却没有官职俸禄,身处困境。
- 山吟客有僧:在山中吟唱的游子身边,有僧侣陪伴。
- 池荒眠鹭石:池塘荒废,白鹭在石上安静栖息。
- 树折饮猿藤:树木折断,猿猴在藤上饮水,反映自然的凋零。
- 寥落谁相问:寥落的环境中,没人来询问自己的情况。
- 孤明雨夜灯:只有孤独的明灯在雨夜中闪烁,象征孤独中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冰冷相提并论,增强了孤独的感觉。
- 对仗:如“池荒眠鹭石,树折饮猿藤”,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家乡的思念与个人境遇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水:象征孤独与无奈。
- 白鹭:象征孤寂与宁静。
- 猿猴: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环境的变化。
- 明灯:象征希望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淮幕”象征了什么?
- A. 温暖
- B. 冷清
- C. 热闹
-
“孤明雨夜灯”中的“孤”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快
- B. 孤独
- C. 忧愁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对比史卫卿的《捧檄家山》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了自然与孤独的主题,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之美,而史卫卿则更强调个人的无奈与失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