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时间: 2025-01-04 09:42: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藕花深处晚凉多。橹声和。柳边过。一角遥山,轻点镜中螺。月下红楼楼下水,人不见,但闻歌。生衣著酒玉颜酡。不寻他。奈情何。又道沅江,烟水软于罗。欲采蘋花将尺素,难寄与,托微波。
白话文翻译
在藕花深处的傍晚,凉风习习,橹声和谐,船只经过柳树边。一角遥远的山,轻轻映在水中,宛如镜中螺。月光下红楼旁的水面,人影不见,却能听到歌声。身着素衣,酒意朦胧,脸色微红。我不再寻求他,情感又该如何呢?又提到沅江,烟水柔软得像罗纱。想要采摘藕花写封信,却难以寄出,只能托付给微波。
注释
- 藕花:指荷花,生长在水中,象征纯洁和美好。
- 橹声:指划船时橹桨划水的声音,增添了水边的宁静氛围。
- 轻点镜中螺:形容水面上的波纹,像轻轻点触的螺壳,暗含了水的柔美。
- 沅江:指沅水,古代著名的江河,常用以寄托情感。
- 尺素:指书信,古代人常用“尺素”来形容情书或书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中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体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江城子》写于作者对人生感慨之际,通过描绘江边的自然景色,表露了内心的孤独与对逝去情感的怀念。诗中蕴含着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爱与离别的无奈。
诗歌鉴赏
《江城子》充满了清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荷花、柳树、月光等自然景物,创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开篇以“藕花深处晚凉多”引入,既描绘了水乡的晚景,也暗示着情感的凉意。随着诗句的展开,橹声和、柳边过,似乎让人感受到水面上的波光粼粼以及随风飘荡的轻柔,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意境。
“人不见,但闻歌”,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歌声的渴望与对人影的追寻,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内心的孤寂与对往日情感的怀念。诗人用“生衣著酒玉颜酡”描绘了一个醉酒的女子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晚宴的欢愉与微醺的情绪,而“奈情何”则是对情感的无奈与惆怅的感叹。
整首诗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最后的“欲采蘋花将尺素,难寄与,托微波”,更是将诗歌推向了一个情感的高潮,表达了难以寄托的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自然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及对情感的敏感触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藕花深处晚凉多:傍晚时分,荷花盛开的地方,凉意弥漫。
- 橹声和:划船的声音和谐悦耳。
- 柳边过:船只轻轻经过柳树旁。
- 一角遥山,轻点镜中螺:远处的山影轻轻映在水面上,像是水中的螺壳。
- 月下红楼楼下水:月光下,红色楼阁的水波荡漾。
- 人不见,但闻歌:人影不可见,只有歌声在耳边回响。
- 生衣著酒玉颜酡:女子身着素衣,微醉的脸色泛红。
- 不寻他,奈情何:不再寻找他,情感又该如何面对。
- 又道沅江,烟水软于罗:说到沅江,烟雾与水波柔软如罗纱。
- 欲采蘋花将尺素:想要采摘藕花写信。
- 难寄与,托微波:却无法寄出,只能托付给水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轻点镜中螺”,将水面的波纹比作螺壳,生动形象。
- 对仗:如“月下红楼楼下水”,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烟水软于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特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思考,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诗中蕴含着对孤独的感慨与无奈,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藕花:象征纯洁与美好,寄托对爱的渴望。
- 月光:象征明亮与希望,映射情感的深邃。
- 水波:象征流动与变幻,反映人生的无常与不可捉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藕花”指的是什么? A) 荷花
B) 菊花
C) 梅花 -
“生衣著酒玉颜酡”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一位醉酒的女子
B) 一位清醒的女子
C) 一位悲伤的女子 -
诗中提到的“尺素”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书信
C) 一种饮品
答案
- A) 荷花
- A) 一位醉酒的女子
- B) 书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虞美人》
- 苏轼《水调歌头》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 《虞美人》:同样表达了对逝去情感的怀念,以更强烈的情感基调。
- 《水调歌头》:描绘月夜景色,表达对人生感慨,情感基调略显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