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便作词场看,吾犹薄邺城。
可能雄后汉,宁许复西京。
乱瓦朝云色,哀弦夜月声。
何如诸葛表,忠荩配阿衡。
白话文翻译:
我来到这里就像在词场闲逛,虽然我仍然身处邺城。
这里是否能再现后汉的雄风,难道可以再回到西京?
破碎的瓦片在晨曦中显得苍凉,夜晚的月光下悠扬的悲曲响起。
比起诸葛亮的表文,忠诚之士与阿衡(指汉朝的贤臣)才真正相配。
注释:
逐句解释:
- 便作词场看:我来到这里像在诗词的场所观赏。
- 吾犹薄邺城:我仍然轻薄地踏入邺城(邺城是古代名城)。
- 可能雄后汉:是否还能再现后汉的雄伟气势?
- 宁许复西京:难道还能允许重新回到西京(汉朝的都城)?
- 乱瓦朝云色:破碎的瓦片在晨曦中显出苍凉之色。
- 哀弦夜月声:夜晚的月光下,悲伤的弦乐声音响起。
- 何如诸葛表:比起诸葛亮的表文。
- 忠荩配阿衡:忠诚之士与阿衡相配(阿衡是指汉朝的忠臣)。
典故解析:
- 后汉:指东汉,代表着一个繁荣的朝代。
- 西京:指长安,汉朝的首都。
- 诸葛表:指诸葛亮的《出使表》,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才智。
- 阿衡:阿衡是指汉代的贤臣,暗示忠诚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相(清代),字子期,号景山,江苏人。潘相以诗名于世,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诗人通过邺城这一历史背景,抒发对兴衰变迁的感慨,表达对英雄豪杰的追思及忠臣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邺城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诗人内心的感慨。开篇以“便作词场看”引入,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历史诗意的场景中。诗人以“薄邺城”表明对古都的淡淡怀念,随即引出对后汉雄风的追忆,展现出一种对往昔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中“乱瓦朝云色,哀弦夜月声”两句,描绘了破败的景象,瓦片的残破与晨曦的黯淡相呼应,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此时,夜晚的音乐声又让人沉醉于忧伤之中,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刻对比。
最后两句“何如诸葛表,忠荩配阿衡”则是对忠臣的颂扬,强调了忠诚与智慧的价值。诗人借诸葛亮的事迹,表达了对忠诚理想的向往和对历史人物的钦佩,传达出一种对当今英雄的渴望与对曾经辉煌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便作词场看: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思考与感受。
- 吾犹薄邺城:表明对邺城的情感,体现了历史的厚重。
- 可能雄后汉:表达对历史辉煌的渴望与追忆。
- 宁许复西京: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 乱瓦朝云色:通过意象描绘破败,表现了历史的沧桑。
- 哀弦夜月声:通过声音的意象,渲染出悲伤的氛围。
- 何如诸葛表:引入历史人物,增强忠诚的主题。
- 忠荩配阿衡:总结诗人对忠诚理想的推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邺城比作词场,浓缩了历史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以“瓦片”、“月声”等意象传达情感,极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忠臣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当前理想与历史人物的向往,表达了对忠诚与智慧的肯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邺城:代表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 后汉:象征着繁荣的理想。
- 西京:引发对往昔的怀念。
- 乱瓦:象征破败与无奈。
- 哀弦:寓意悲伤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邺城”象征什么?
A. 繁荣的未来
B. 过去的辉煌
C. 诗人的家乡
D. 文化的象征 -
“何如诸葛表”中的“诸葛”指的是谁?
A. 曹操
B. 刘备
C. 诸葛亮
D. 孙权 -
诗中描绘的“乱瓦”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愉快
B. 期待
C. 悲凉
D. 激动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潘相的《客有吟袁公安邺城怀古句者诗以反之》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但潘相更为侧重于对忠诚与智慧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与对国破家亡的忧虑。两者皆展现了历史的沉重,却各有侧重,丰富了古诗词的意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历史与文化中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