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襄公挽词 其三》

时间: 2025-01-03 18:34:04

万人公论许忠贞,二圣酬庸异数旌。

敕建崇祠隆报享,宠膺美谥极哀荣。

河山铁券传苗裔,纶綍金泥问子生。

笃念荩臣恩旷古,九原衔感泪应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人公论许忠贞,二圣酬庸异数旌。
敕建崇祠隆报享,宠膺美谥极哀荣。
河山铁券传苗裔,纶綍金泥问子生。
笃念荩臣恩旷古,九原衔感泪应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忠贞之士的赞誉与怀念,强调了他在万众中的公认与尊重。两位圣主对他的赏识与褒奖各有不同。朝廷特地建立崇高的祠宇以示报恩,并给予他极高的荣誉与美好的谥号。国家的河山与铁券铭记着他的后代,皇帝的诏书与金印传达着对他子孙的关怀。诗人深切怀念这位忠臣,感激他的恩德长存于古今,心中不禁涌出泪水。

注释:

  • 万人公论:指普遍的公认、共识。
  • 二圣:指历史上的两位圣主,通常指皇帝。
  • 敕建崇祠:皇帝下诏建立高大的祠堂。
  • 宠膺:受到宠爱与重视。
  • 美谥:给予美好的谥号,以表彰其生前功德。
  • 河山铁券:国家的山河与法令。
  • 纶綍金泥:皇帝的诏书与金印。
  • 荩臣:忠诚的臣子。
  • 九原:指阴间,表示对逝者的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广钧,清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作传世,风格严谨,情感真挚,常通过古典形式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创作背景: 《左文襄公挽词》是为悼念左宗棠而作,左宗棠是清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忠诚和贡献深受后人敬仰。诗人借此表达对他的崇敬与怀念,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臣的普遍认可与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忠臣左宗棠的深切怀念与赞美。开篇“万人公论许忠贞”,直接切入主题,表明左宗棠的忠诚与伟大是众所周知的,令人敬仰。接下来的“二圣酬庸异数旌”,则体现了历史对他的不同评价,暗示着即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功绩仍然是无法磨灭的。

中间部分提到“敕建崇祠隆报享”,展现了国家对他的崇高敬意,建立祠堂不仅是对其生前的肯定,也是对后代的激励。“宠膺美谥极哀荣”则进一步强调了他所获得的荣誉与美名,这种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是对其忠诚与贡献的历史见证。

后两联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历史的回顾,显示了诗人对忠臣精神的传承与感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典雅,既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切表达,展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人公论许忠贞”:指左宗棠被万众所公认的忠诚与正直。
    • “二圣酬庸异数旌”:两位圣主对他的赏识各有不同,说明其历史地位的复杂性。
    • “敕建崇祠隆报享”:皇帝特意下诏建立祠堂以示对他的报恩与纪念。
    • “宠膺美谥极哀荣”:他所获得的美好谥号与极高的荣誉,体现了社会对他的敬重。
    • “河山铁券传苗裔”:他的事迹将被铭记,传承给后代。
    • “纶綍金泥问子生”:皇帝的诏书与金印传递关怀,显示对其后代的重视。
    • “笃念荩臣恩旷古”:诗人深切怀念忠臣的恩德,感慨其长久的影响。
    • “九原衔感泪应倾”:在追思之中,诗人无法自已,泪水倾洒。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万人公论”与“二圣酬庸”。
    • 隐喻:用“河山铁券”隐喻忠臣的功业与国家的铭记。
    • 夸张:形容忠诚的情感如泪水倾洒,表达心中无法言尽的感慨。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忠臣的崇高敬意与怀念,不仅赞颂了左宗棠的伟大功绩,也反映了对忠诚精神的传承与肯定。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忠臣的感激与钦佩,传达了忠诚与正义的永恒价值。

意象分析:

  • 忠贞:象征着个人的忠诚与坚毅。
  • 祠堂:代表对英雄的纪念与崇敬。
  • 金泥:象征皇权与权威,同时也传递了对忠臣后代的关怀。
  • 泪水: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圣”指的是: A. 两位皇帝
    B. 两位诗人
    C. 两位将军
    D. 两位文人

  2. “万人公论”意指: A. 众人一致的看法
    B. 个人的意见
    C. 诗人的观点
    D. 领导的指令

  3. 诗歌中提到的“笃念荩臣”主要表达了: A. 忘记忠臣
    B. 深切怀念忠臣
    C. 对忠臣的不满
    D. 忠臣的错误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花卿》 by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与对其事迹的铭记。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景仰。

诗词对比

  • 曾广钧的《左文襄公挽词》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怀与忠诚的赞美,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忠臣的崇敬与纪念,而后者则更多地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左宗棠传》
  • 《清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