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时间: 2025-01-06 13:23: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作者:林外 〔宋代〕
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
橘里渔村半烟草。
今来古往,物是人非,
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
一剑横空几番过。
按玉龙嘶未断,
月冷波寒,
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
认云屏烟障是吾庐,
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白话文翻译
飞梁横压水面,清晨的虹影在澄澈的水中荡漾。
橘子树下的渔村,烟雾缭绕。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唯有这江山依旧不老。
我披着雨巾,戴着风帽,四海之内谁能了解我?
我手握宝剑,纵横江湖几度。
玉龙的嘶鸣声尚未消散,
月光冷冷,波涛寒冷,
我归去那没有锁的林屋洞天。
认定云雾遮挡的地方是我的家,
任凭满地的苍苔,年年不扫。
注释
- 飞梁:指横跨水面的桥梁。
- 虹影:指清晨的彩虹映射在水面。
- 橘里:指橘子树生长的地方,代表丰饶的渔村。
- 物是人非:物品依然存在,但人事已变,表达时间流逝的无奈。
- 雨巾风帽:出行时的遮风挡雨的衣物,象征游历四方的经历。
- 玉龙:指宝剑,象征勇敢和侠义。
- 林屋洞天:隐居的地方,意指归隐生活的理想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外,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常常以细腻的笔触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洞仙歌》创作于宋代,正是士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时期。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洞仙歌》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憧憬。开头描绘了清晨的美丽画面,飞梁压水,虹影映照,渔村的宁静与生机,展现出一种田园诗意的美。第二句“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则突显了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令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哀愁。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雨巾风帽自喻,表达了自己游历四方的孤独与不被理解的心情。在“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月色与波涛的感知,传达出内心的冷清与寂寞。最后,诗人重回隐居的林屋,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
整个诗歌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致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整体风格清丽而富有哲理,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梁压水:形象地描绘出桥梁横跨在水面上,展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
- 虹影澄清晓:清晨的彩虹在清澈的水面上映出美丽的影子,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橘里渔村半烟草: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富饶的渔村,烟雾缭绕,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强调时间的流逝,虽然环境依旧,但人事已变,表达出一种无奈的感慨。
- 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江山永恒,唯有自然的景色不受时间的影响。
- 雨巾风帽:象征诗人经历过的风雨与艰辛,体现出一种洒脱的心境。
- 四海谁知我: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被理解。
- 一剑横空几番过:象征着诗人不屈的精神与侠义情怀。
- 玉龙嘶未断:继续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归隐生活的渴望,象征着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
- 认云屏烟障是吾庐: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认同,云雾遮挡的地方即为其家。
- 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强调对隐居生活的随意与洒脱,不拘泥于世俗的约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江湖,表达人生旅途的艰辛。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使诗意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梁:象征连接与跨越,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虹影:象征希望与美好,代表人生的短暂与珍贵。
- 橘里渔村:代表宁静与富饶的生活,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雨巾风帽:象征经历与艰辛,体现出诗人的洒脱与勇气。
- 月冷波寒:象征孤独与冷清,表达内心的寂寞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洞仙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林外
c) 杜甫
d) 苏轼 -
“今来古往,物是人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a) 欢乐
b) 失落
c) 愤怒
d) 疲惫 -
诗中提到的“玉龙”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动物
b) 宝剑
c) 自然现象
d) 一座山
答案
- b) 林外
- b) 失落
- b) 宝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描绘隐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诗词对比
- 《洞仙歌》与《归园田居》:两者均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洞仙歌》更具哲理性,而《归园田居》则更加直白和自然。
参考资料
- 相关诗集和评论书籍,如《宋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
- 网络资源,如诗词网、古诗文网等,提供古诗词的背景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