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普济堂成述怀七首 其四》
时间: 2025-01-04 10:38: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衣裳常百结,母死儿孓立。
索米就邻炊,一日不再食。
道逢相识人,见儿有菜色。
欲赠无所将,与儿相对泣。
衰门况单丁,忍视此弱息。
吁嗟兮孤子,皇天为扶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儿的悲惨境遇。他的衣服常常破旧不堪,母亲去世后,他孤零零地生活着。为了讨口饭吃,他向邻居乞求米饭,却已经有一天没能吃到东西。路上遇到一个熟人,看到这个孩子面色憔悴,想要施舍一些东西,但却无处可给,只能对着孩子哭泣。这样的家庭本就衰败,只有一个孤儿在忍受着这种艰难的生活。哀叹吧,孤独的孩子,愿上天能给予你一些扶持。
注释:
- 衣裳:衣服,指穿着。
- 百结:形容衣服破旧,缝补得多,结实的地方很多。
- 母死:母亲去世,指失去母亲的悲痛。
- 儿孓立:儿子孤零零地站着,形容孤独无依的状态。
- 索米:乞讨米,向邻居请求食物。
- 道逢相识人: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
- 欲赠无所将:想要施舍却没有东西可以给。
- 衰门:衰败的家庭。
- 单丁:只有一个孩子,指家庭的孤寂。
- 弱息:弱小的孩子,指诗中的孤儿。
- 皇天:上天,指命运或自然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过鸣冈,清代诗人,以其悲悯情怀和细腻的描写著称。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幸,诗歌中常流露出对弱者的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过鸣冈在目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苦时所作,表达了对孤儿的同情和对命运的无奈。清代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诗人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悲惨现状。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孤儿的悲惨生活。诗的开头通过“衣裳常百结”展现了孩子生活的困窘,紧接着“母死儿孓立”将孤儿的悲哀推向高潮,失去母亲的孩子无依无靠,仿佛世上再也没有能够依靠的力量。接下来,诗人用“索米就邻炊”描绘出孩子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乞讨的无奈,体现了生存的艰辛和对食物的渴望。
在遇到熟人时,诗人描绘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怜悯又有无奈。“欲赠无所将”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冷漠,虽然他人有施舍的意愿,却因自身的困境而无能为力。最后的“衰门况单丁,忍视此弱息”更是将孤儿的脆弱与家庭的衰败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痛。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最底层人民的困境,体现了诗人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也呼唤着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帮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衣裳常百结:表现了孤儿生活的窘迫,衣服多次缝补,象征着生活的困苦。
- 母死儿孓立:揭示了孤儿失去母亲的悲痛,孤立无援的状态。
- 索米就邻炊:孩子为了生存而向邻居乞讨,显示出食物的匮乏。
- 一日不再食:强调了饥饿的困扰,令人心疼。
- 道逢相识人:遇到熟人,带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见儿有菜色:熟人看到孩子面色憔悴,体现出对孤儿的关注。
- 欲赠无所将:虽然想施舍,但却没有东西可以给,显得无奈。
- 与儿相对泣:表现出情感的共鸣和对孩子的深切同情。
- 衰门况单丁:描绘家庭的衰败,只有一个孤儿的孤独。
- 忍视此弱息:无法直视孩子的弱小与无助。
- 吁嗟兮孤子:感叹孤儿的悲惨命运。
- 皇天为扶植:希望上天能够给予孤儿以帮助。
修辞手法:
- 对仗:通过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如“衣裳”与“母死”。
- 拟人:将“皇天”拟人化,表达对命运的呼唤。
- 情感渲染: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流露,使读者对孤儿的遭遇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孤儿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同时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人间温情的渴望,呼唤社会对孤儿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衣裳:象征贫困与困厄。
- 孤子:代表孤独的孩子,象征无辜和脆弱。
- 米:象征生存与希望。
- 泪:象征悲痛与同情。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悲惨的画面,揭示了社会对弱者的忽视和对生命脆弱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社会对弱者的关怀
- B. 对大自然的赞美
- C. 个人的荣华富贵
-
诗中“索米就邻炊”是什么意思?
- A. 向邻居借米
- B. 向邻居借炊具
- C. 向邻居借衣服
-
“欲赠无所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施舍的愉快
- B. 无奈的悲伤
-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 过鸣冈的《筑普济堂成述怀七首 其四》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都关注底层人群的苦难,但过鸣冈更侧重于个体的孤独与无助,而杜甫则是描绘了更为宽广的社会悲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关于清代诗人及其作品的分析。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