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普济堂成述怀七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0:50: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蒿蓬如人长,有子呼阿娘。
飘萧垂两鬓,日暮倚门傍。
儿行自空腹,儿归复空囊。
可怜拾遗穗,母子各哀肠。
孤孀自云苦,况乃无孤孀。
吁嗟兮老孀,行路皆感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母亲的悲苦生活。她的生活如同长满蒿草的荒地,孩子在外游荡时呼唤她的名字。母亲的头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白,黄昏时分,她倚靠在门边,满怀忧伤。孩子外出时空腹而归,口袋里一无所获。可怜的是,他们只能在田野里拾取一些遗落的穗子,母子之间的苦痛相互交织。母亲自言苦楚,尤其是没有丈夫的孤独,令人心痛。叹息声中,年老的寡妇在路上行走,心中满是伤感。
注释
- 蒿蓬:一种植物,这里比喻生活的困苦。
- 飘萧:形容头发像萧条的样子,暗示衰老与失去。
- 日暮:黄昏时分,象征人生的晚期与无奈。
- 儿行自空腹,儿归复空囊:孩子出门时肚子空空,回来时身无所获,体现母亲的辛劳与无奈。
典故解析
"孤孀"和"老孀"的出现,反映出清代社会中寡妇的悲惨命运,特别是在家庭重视男丁的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状态相对贫困与无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过鸣冈,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诗风常常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对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许多寡妇和孤独母亲的生活状态。作者通过描绘个人痛苦,揭示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孤独母亲的悲惨境遇。诗中通过对比,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无奈。开头的“蒿蓬如人长”便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隐喻了生活的艰难。母亲倚门而望,满头白发,映射出岁月的流逝与内心的愁苦。孩子出门无法充饥,归来却一无所获,这不仅是生活的窘迫,也是对母亲辛劳的无情回报。最后两句“孤孀自云苦,况乃无孤孀”,则强化了孤独与无助的主题,表达了对寡妇境遇的深切同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深刻揭示了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蒿蓬如人长:用蒿草的生长来比喻人的苦难,暗示生活的艰辛。
- 有子呼阿娘:孩子对母亲的呼唤,表达了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无奈。
- 飘萧垂两鬓:母亲的头发因忧愁而变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心中的苦痛。
- 日暮倚门傍:黄昏时分,母亲倚靠在门边,暗示孤独与无助。
- 儿行自空腹,儿归复空囊:孩子出门时肚子空空,回家却一无所获,表现了生活的困境。
- 可怜拾遗穗:母子只能在田间捡拾残余的粮食,象征生活的艰辛。
- 母子各哀肠:母子之间的痛苦相互交织,感情深切。
- 孤孀自云苦:寡妇自述生活的苦楚。
- 况乃无孤孀:强调孤独的苦涩,表达更加深重的悲哀。
- 吁嗟兮老孀:叹息的声音,表现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悲伤。
- 行路皆感伤:行走在路上,心中充满了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蒿蓬”比喻人的困境。
- 拟人:通过“呼阿娘”表现孩子的依恋与母亲的辛劳。
- 对仗:如“儿行自空腹,儿归复空囊”,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寡妇与其孩子的艰辛生活,探讨了母爱的伟大与无奈,以及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冷漠。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深沉而悲伤的,反映了作者对弱者命运的同情与关怀。
意象分析
- 蒿蓬:象征贫苦与困境。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无情。
- 拾遗穗:代表微薄与艰难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蒿蓬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富裕
b) 贫苦
c) 美好 -
“日暮倚门傍”中的“倚门”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状态? a) 高兴
b) 忧伤
c) 生气 -
诗中提到的“孤孀”指的是? a) 有丈夫的人
b) 丧夫的女性
c) 孩子的母亲
答案
- b) 贫苦
- b) 忧伤
- b) 丧夫的女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关系,但情感基调更为积极。
- 《静夜思》:表现了思乡情怀,情感更为浓烈而细腻。
这两首诗与《筑普济堂成述怀七首 其二》在情感表达上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细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