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刘仲鸿书感赋》

时间: 2025-01-17 09:40:51

烽燧淹㽛町,烟花梦浣江。

雁书时得一,龙剑不成双。

世正忧多难,城如筑受降。

乱离嗤邴管,轻弃旧乡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刘仲鸿书感赋
烽燧淹㽛町,烟花梦浣江。
雁书时得一,龙剑不成双。
世正忧多难,城如筑受降。
乱离嗤邴管,轻弃旧乡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烽烟弥漫的战乱景象,仿佛梦中仍在洗净江水。时常能收到雁书,然而龙剑的威风却难以并肩。如今正值世道多舛,城池如同接受降服一般。四处纷乱,唾弃昔日的故乡。

注释:

  • 烽燧:指烽火台,古代用以传递战争消息的设施。
  • 淹㽛町:意为战火淹没了乡村。
  • 烟花:指战火的烟雾和焰火。
  • 雁书:比喻远方的书信,雁南飞时传书的传统。
  • 龙剑:象征威武的武器,传达出英雄的气概。
  • 世正忧多难:指社会动荡,忧虑重重。
  • 受降:指接受投降,暗含屈辱。
  • 邴管:即邴山与管城,是古代地名,象征故乡。
  • 轻弃:放弃的意思,表达对故乡的无奈与抛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清元,清代诗人,作品多反映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擅长用典、写景,情感细腻而深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感受到家国的破碎与个人的无奈,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得刘仲鸿书感赋》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战乱对个人生活的深远影响。开篇以“烽燧淹㽛町”入手,直接描绘出战火给家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接着“烟花梦浣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往昔的怀念与追思。雁书传递的不仅是消息,更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亲人的牵挂。

“世正忧多难”一句,揭示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忧愁,此时的城池已如等待屈服的状态,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在此显露无遗。最后两句“乱离嗤邴管,轻弃旧乡邦”,更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身处乱世中对故土的无奈与绝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既有对战乱的愤懑,也有对过往的怀念,令人感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悲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烽燧淹㽛町:烽火台的烟光覆盖了乡村,战乱的景象扑面而来。
  2. 烟花梦浣江:想象中的美好,如梦般的浣江,却被战火的烟花所淹没。
  3. 雁书时得一:偶尔能够收到远方的书信,寄托了思念。
  4. 龙剑不成双:英雄的武器虽在,但英雄却孤单,未能并肩作战。
  5. 世正忧多难:现实中忧虑重重,社会动荡不安。
  6. 城如筑受降:城池如同被迫接受降服,充满屈辱。
  7. 乱离嗤邴管:乱世中对故乡的嘲讽与失落。
  8. 轻弃旧乡邦:无奈之下,放弃了昔日的家园与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烟花”比喻战火的景象,映衬出战乱的悲惨。
  • 对仗:如“雁书时得一”与“龙剑不成双”,展现出对比之美。
  • 意象:运用“烽燧”、“雁书”等意象,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与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诗人展现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悲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燧:象征战争与动乱,传递紧迫的消息。
  • 烟花:战火的象征,描绘出惨烈的景象。
  • 雁书:寄托思念与希望,象征远方的联系。
  • 龙剑:象征英雄气概,代表对抗的力量。
  • 旧乡邦:故乡的象征,表现对过去的怀念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烽燧”主要指什么? A. 战火 B. 书信 C. 江河

  2. “雁书”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思念 C. 酒乡

  3.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故乡的眷恋 C. 对未来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深刻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战乱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本诗均反映了战乱对个人与故乡的影响,但《春望》更侧重于抒发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而本诗则更为个人化,突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教程》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得刘仲鸿书感赋》的丰富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