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
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
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
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
白话文翻译:
霜雁在空中鸣叫,传递着秋天的消息,烟雾缭绕的江面两岸,尽是秋意。
芦苇花在三十里外盛开,随风飞舞,像雪花般飘落在船头上。
我想趁着潮水出发,但孤舟在夜里却还没有收帆。
在茫茫的云树之外,明亮的月光洒落在瓜洲。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雁:指初秋时节,天鹅等鸟类迁徙时发出的叫声。
- 烟江:指江面弥漫着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秋天气氛。
- 芦花:芦苇的花,象征着秋天的景象。
- 吹雪:形容芦花随风飘飞,像雪花一般。
- 孤帆:指一只孤独的帆船,代表诗人孤独的心境。
- 瓜洲:古地名,这里指的是长江沿岸的一个地方,与明月相映成趣。
典故解析:
瓜洲是俗称的瓜州,位于长江边,是古代著名的渡口。明月照耀的场景与古人对长江的情感交织,代表着思乡和孤独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子云,浙江省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以其真情和自然的诗风著称于世。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夜游长江时,抒发身处秋冬交替之际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孤独、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夜过瓜洲》是一首富有画面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夜晚,展现了自然景观与自身情感的交融。开头两句“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以霜雁的叫声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秋天的氛围,霜雁的啼鸣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到来。而“烟江”则增添了朦胧的美感,描绘出江面上烟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又悠远的感觉。
接下来的“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则利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秋季的生机,芦苇花随风飘散,似雪花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欲乘潮而去,表现了他对自由和远方的渴望,但“孤帆夜不收”的孤独感则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最后一句“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不仅揭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更是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相结合,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在孤独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中融合了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雁一声语:霜雁在秋天的夜空中鸣叫,仿佛在传递秋天的消息。
- 烟江两岸秋:烟雾缭绕的江面两岸,尽是秋天的景象。
- 芦花三十里:远处的芦苇花在秋风中摇曳,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吹雪满船头:芦花随风飘落,像雪花一样,落满了船头。
- 我欲乘潮去:诗人渴望乘着潮水出发,追寻自己的理想。
- 孤帆夜不收:然而,孤舟在黑夜中仍未收帆,表达了孤独与无奈。
- 苍茫云树外:在云雾缭绕的树木之外,营造了一种遥远的意境。
- 明月出瓜洲:明亮的月光照亮了瓜洲,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吹雪满船头”将芦花比作雪,生动形象。
- 拟人:霜雁“语”使得自然与人情交融。
- 对仗:如“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及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孤独,展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雁: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和迁徙的孤独感。
- 烟江:代表朦胧的景象,带有神秘感。
- 芦花:象征秋天的生机与诗人对美好的向往。
- 孤帆:象征孤独的旅程与内心的渴望。
- 明月:象征希望与思念,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霜雁”在表达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
“芦花三十里”中“芦花”的意象代表什么?
A. 春天
B. 秋天的景象
C. 夏天的气息 -
诗中提到的“孤帆夜不收”反映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自信
B. 迷茫与孤独
C. 幸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展现自然之美与人之情。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了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袁枚的《夜过瓜洲》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但袁枚更侧重于孤独与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袁枚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