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偶成五首
作者: 包恢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农家命脉寄田亩,可但稻粱枯与荣。
造化何放须多力,须臾活几万苍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农田是农民生计的根本,只有稻谷和粮食的丰收与枯竭,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自然的造化和气候变化并不是任其摆布的,农民的辛勤劳动能够在瞬间改变数万人的命运。
注释:
- 农家命脉:指农民的生存依赖于土地和农作物。
- 田亩:指耕地、农田。
- 稻粱:指稻米和粟米,代表主要的粮食作物。
- 造化:指自然的变化和造物主的意志。
- 须臾:瞬间、片刻。
- 苍生:指广大人民,通常指普通百姓。
典故解析:
这首诗体现了农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敏感,反映了诗人对农田与生计的深刻认识,强调了农民劳动的价值与重要性。诗中提到的“苍生”也可以联系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人民命运的关注,体现了士人对百姓的同情与责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恢,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其诗以写实见长,常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宋代农民的生存状况与对自然变化的无奈感受,正值当时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时期,农民的生活依赖农作物的丰收,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农业生产对农民生计的重要性。诗的开端以“农家命脉寄田亩”引入,直接点出农民的生存依赖于土地,紧接着用“可但稻粱枯与荣”强调了稻米和粟米的生死存亡与农民生活的直接联系。这里不仅体现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无奈。
诗人在后半部分提出“造化何放须多力”,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反思与质疑。自然的变化似乎并不在人的掌控之中,而农民的辛勤付出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须臾活几万苍生”则进一步强调了农民的劳动不仅影响自身,也关系到众多人的生活,这种“命脉”关系让人感受到重大的责任和无形的压力。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浓烈,既有对农民生活的写实刻画,也有对自然力量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通过对农田的描写与对自然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真谛的探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农家命脉寄田亩:直接揭示主题,农家生计依赖于土地。
- 可但稻粱枯与荣:强调粮食的丰收与枯竭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
- 造化何放须多力:对自然的无奈,质疑自然的公正与不公。
- 须臾活几万苍生:诗人感叹,农民的劳动决定了众多人的命运。
-
修辞手法:
- 对偶:如“枯与荣”,形成鲜明对比,强调生死存亡。
- 夸张:用“须臾”形容瞬息万变,强调变化的迅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农田对农民生计的重要性,揭示了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密切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
意象分析:
- 田亩:象征着农民的生计与希望。
- 稻粱:代表着粮食,直接与生活质量相关。
- 苍生:象征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体现诗人的人文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农家命脉寄田亩”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自然的美丽
- B. 农民的生计
- C. 诗人的情感
-
“须臾活几万苍生”中“须臾”指的是什么?
- A. 很长的时间
- B. 瞬间
- C. 不确定的时间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包恢与白居易的作品都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但包恢更侧重于农业与自然关系,而白居易则更多关注社会政治与民生疾苦。两者都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同情与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包恢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