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

时间: 2025-01-04 13:00:22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

得之道听余,咸谓物吐气。

老奸与宿贜,神夺而心悸。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

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

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

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

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

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

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

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

望来漳民情,原留泉民意。

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

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

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

自叹水一杯,孰救炎火炽。

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

作者: 包恢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
得之道听余,咸谓物吐气。
老奸与宿贜,神夺而心悸。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
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
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
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
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
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
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
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
望来漳民情,原留泉民意。
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
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
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
自叹水一杯,孰救炎火炽。
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


白话文翻译

在各个县城巡游,如果人们没有厌弃我。
沿途的人们争相观看,似乎我的形象与谁相似。
听说我得到了这个机会,大家都认为是物质的表现。
老奸巨猾与资深的贪婪,使我的心灵感到恐惧。
我预知将面临的难题,已经有许多人迅速逃避。
曾经受过贿赂的,现在都已偿还。
如果不是因为使者的到来,我怎会知晓自己的畏惧。
我默默地衡量内心,这些话与我并不深契。
一切的气息都不美好,古人说这是有滋味的。
如果道德伦常都消失,剩下的多半是鬼魅。
禽兽争食人类,几乎充满了田野和市场。
追踪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比异类还恶劣。
不洁的食物无法填饱肚子,官吏们更是如此。
残酷以此来解决问题,简直如同豺狼虎豹。
这岂止是为了情感,令人心痛至流泪。
刑法的运用应当穷究,根本上要警惕如厉。
怎么还会有民众,能喜迎使者的到来。
有人鞠躬焚香,有人远送旗帜。
希望来临的漳民情,原本留有泉民意。
这仍然是硕果累累,不食生可有所追求。
唯有知道有罪的人,担忧不速离去。
何止千百人,实施的才一二。
自叹一杯水,谁能救火炽。
伤心又伤心,整夜无法入眠。


注释

  • 巡历:巡游、考察。
  • 夹道:沿途的人。
  • :通常说的气息,或指物质的表现。
  • 老奸与宿贜:老奸巨猾与久有贪心的人。
  • 刑法:法律的执行。
  • 硕果:比喻成果丰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恢,宋代诗人,以其诗词风格质朴、直白见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写于包恢游历各地时,借梅花感怀,抒发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人性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当时政局的敏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诗歌鉴赏

包恢的《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以梅花为引子,触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描绘巡游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民众态度的关注与不安。诗的开头部分用了“巡历郡邑间”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诗意的发展,包恢逐渐转向对人性的揭示,特别是对贪婪与权力的批判。

诗中反复出现的“心悸”、“恐惧”之类的词汇,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环境的深切忧虑。通过对比禽兽与人类的行为,包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他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强调了人性的堕落与道德的沦丧,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有力,犹如一股清流,直击人心。诗人对社会的批判不仅在于对现状的描述,更在于对未来的希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
    描述在各地巡游,隐含对自己身份的思考。

  2.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
    旁人争相观看,表现诗人内心的困惑与不安。

  3. 得之道听余,咸谓物吐气。
    听闻他人的看法,反映社会对自己的态度。

  4. 老奸与宿贜,神夺而心悸。
    批判社会中贪婪与奸诈的人,表达恐惧感。

  5.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
    预见到将要面对的困难,强调逃避的无奈。

  6.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
    曾经的贿赂如今都已偿还,体现道德的困境。

  7.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
    使者的到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畏惧。

  8.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
    内心反省,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9.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
    对古人所说的美好气息的反思。

  10. 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
    传统的伦理道德若消失,社会将充满怪异。

  11. 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
    形容社会的混乱与竞争。

  12. 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追踪行为,发现人类的恶行。

  13.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
    官僚也无法填饱肚子,反映社会问题。

  14. 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
    残酷的手段使人感到如同被猛兽撕咬。

  15. 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
    不只是情感的流露,更是深切的悲哀。

  16. 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
    刑法应当严厉,警惕不法之徒。

  17.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
    质疑在如此环境中是否还有人能欢迎使者。

  18. 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
    描述不同人对使者的态度,有的恭敬有的远送。

  19. 望来漳民情,原留泉民意。
    期待民众的真实感受与情绪。

  20. 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
    仍是丰硕的结果,渴望不切实际。

  21. 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
    只有有罪的人担心离去的风险。

  22. 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
    施法的人数微乎其微,反映社会的无奈。

  23. 自叹水一杯,孰救炎火炽。
    自我感叹微薄的力量,无法救火。

  24. 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
    反复的心痛让他整夜无法入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贪婪的人比作禽兽,突出社会的混乱与道德沦丧。
  • 对比:通过对比古人和现代人,反映道德的缺失。
  • 排比:重复使用“岂”字强调诗人对现状的质疑。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表达了对人性贪婪与社会不公的批判,展示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好,但在这里引发对现实的感慨。
  • 禽兽:象征道德沦丧的社会。
  • :象征微薄的力量,无法解决问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包恢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老奸与宿贜”指的是?
    A. 年轻人
    B. 善良的人
    C. 贪婪与奸诈的人
    D. 普通百姓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什么态度?
    A. 满意
    B. 批判与忧虑
    C. 无所畏惧
    D. 期待未来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社会乱象的忧虑。
  • 李白的《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包恢 vs 杜甫:两位诗人均关注社会现实,包恢更侧重于对人性的批判,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传》
  • 《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解析》

以上内容为对《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相关诗句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下一句是什么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上一句是什么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下一句是什么

得之道听余,咸谓物吐气。上一句是什么

得之道听余,咸谓物吐气。下一句是什么

老奸与宿贜,神夺而心悸。上一句是什么

老奸与宿贜,神夺而心悸。下一句是什么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上一句是什么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下一句是什么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上一句是什么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下一句是什么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上一句是什么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下一句是什么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上一句是什么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下一句是什么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上一句是什么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下一句是什么

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上一句是什么

巡历郡邑间,下一句是什么

人若未厌弃。上一句是什么

人若未厌弃。下一句是什么

夹道争向观,上一句是什么

夹道争向观,下一句是什么

疑我形孰似。上一句是什么

疑我形孰似。下一句是什么

得之道听余,上一句是什么

得之道听余,下一句是什么

咸谓物吐气。上一句是什么

咸谓物吐气。下一句是什么

老奸与宿贜,上一句是什么

老奸与宿贜,下一句是什么

神夺而心悸。上一句是什么

神夺而心悸。下一句是什么

预知犯难逃,上一句是什么

预知犯难逃,下一句是什么

已多速奔避。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