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望谼亭》

时间: 2025-01-01 15:39:07

河涨西来失旧谼,孤城浑在水光中。

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望谼亭
作者: 苏轼 〔宋代〕

河涨西来失旧谼,孤城浑在水光中。
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因河水上涨而失去旧日景象的情景。孤零零的城市浸泡在水光之间,忽然间,归隐的山谷已无踪影,千里间的禾麻田一片空旷。

注释:

  • 谼(hán):指水流的声响,这里为地名,原为谼水。
  • 孤城:指远处的城池,因水涨显得孤立。
  • 归壑:回归山谷,隐喻归隐的生活。
  • 禾麻:指禾苗和麻作物,象征丰收。

典故解析:

“谼”是指古代的一种水流声,诗中提到的“旧谼”暗示着昔日安宁的水域如今已被水淹没,反映出自然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词均有极高的成就,尤其以豪放、旷达著称。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

诗歌鉴赏:

《登望谼亭》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水涨后景象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首联通过“河涨西来失旧谼”揭示了自然环境的剧变,水的上涨改变了往日的风貌,诗人无法再寻觅到过去的情景,表达了对变迁的感伤。次联“孤城浑在水光中”通过孤城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仿佛城池也在无边的水光中迷失方向。最后两句则转向思考,表现了对人生归隐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千里禾麻一半空”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广袤,更隐喻了人生的虚无与孤独。整体上,诗作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河涨西来失旧谼”:河水从西边上涨,淹没了旧日的谼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
    • “孤城浑在水光中”:孤独的城池在水的光影中显得模糊不清,表现出身处困境的无奈。
    • “忽然归壑无寻处”:忽然之间,归隐的山谷似乎无处可寻,象征着寻找归属的困难。
    • “千里禾麻一半空”:辽阔的禾田和麻地只有一半空旷,暗示着失去与孤寂。
  • 修辞手法:

    • 比喻:“孤城浑在水光中”将孤城比作水中的幻影,渲染了诗的孤寂感。
    • 对仗:每联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变迁的感慨与对人生孤独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河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 孤城:代表着失落的故土和诗人的孤独感。
  • 禾麻:象征着丰收与希望,但在诗中却显得空旷无物,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谼”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水流的声音
    C. 一种动物
    D. 地名

  2. 诗中“孤城”的意象主要表达了: A. 繁华
    B. 寂寥
    C. 农田
    D. 山谷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丰收的喜悦
    B. 自然的美丽
    C. 变迁与孤独
    D.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登望谼亭》都表现了异乡对故土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而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更深层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