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四妹》

时间: 2025-01-14 04:24:52

孟光求嬁得梁鸿,无下相随不讳穷。

卓荦才名今日事,萧条门巷古人风。

五噫尚与时多忤,一笑兼忘我屡空。

六月尘沙不札贷,泫然搔首又西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四妹
王安石

孟光求嬁得梁鸿,无下相随不讳穷。
卓荦才名今日事,萧条门巷古人风。
五噫尚与时多忤,一笑兼忘我屡空。
六月尘沙不札贷,泫然搔首又西东。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孟光为了追求梁鸿而甘愿忍受贫穷,不在意身边的冷落和困苦。今天卓越的才华和名声,已经与古人所追求的风范有了很大的不同。即使有些事情与时势多有违背,偶尔的一笑也会让我忘却那些空虚。六月的尘沙令人心烦意乱,我无奈地搔首叹息,思绪游荡在东西之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孟光:孟光是古代汉代的一个女子,她为追求梁鸿而愿意忍受贫穷和艰难。
  • 梁鸿:古代名士,隐居者,因其才华被后人称颂。
  • 卓荦:形容人才能出众,名声显赫。
  • :叹息的声音,表达感慨。
  • 泫然:形容眼泪汪汪的样子。

典故解析

  • 此诗提到的“孟光”和“梁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意在表达人们在追求理想和爱情时所能承受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熙宁变法”的主要推动者,致力于社会改革和发展,作品广泛,诗歌、散文、词赋等均有成就。

创作背景: 《示四妹》创作于王安石晚年,诗中表达了对古人执着追求理想与爱情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

诗歌鉴赏

《示四妹》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孟光与梁鸿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与爱情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思考。诗中前两句以孟光与梁鸿为引,引出主题,强调了在追求理想时愿意忍受贫穷和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王安石的时代尤为重要,面对动荡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人们常常需要这种坚持和勇气。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当代,王安石以“卓荦才名”自喻,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对古人风范的怀念。虽然当时的社会风气与古人大相径庭,但他仍然保持着微笑,试图忘却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最后两句则用“六月尘沙”来象征内心的烦恼,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孟光求嬁得梁鸿:提到孟光为了追求梁鸿,意在强调对爱情的执着。
  2. 无下相随不讳穷:即使贫穷,也不在意身边的冷落和艰难,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态度。
  3. 卓荦才名今日事:今天的才能和名声,和古人相比有明显的差别。
  4. 萧条门巷古人风:古人的风范在当今的萧条中显得更加珍贵和稀缺。
  5. 五噫尚与时多忤:即使有些事情与时势相悖,依然会有感慨。
  6. 一笑兼忘我屡空:偶尔的一笑可以让我忘却内心的空虚。
  7. 六月尘沙不札贷:六月的尘沙象征着心烦意乱,无法集中精神。
  8. 泫然搔首又西东:形容内心烦乱,思绪游荡。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孟光求嬁得梁鸿,无下相随不讳穷”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比如“六月尘沙”,用自然景象象征内心的烦恼与迷茫。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和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思考。王安石通过古人与当今的对比,反思社会风气的变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孟光与梁鸿:象征爱情与执着。
  • 尘沙:象征内心的烦恼与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孟光求嬁得梁鸿”中,孟光的追求是什么?

    • A. 财富
    • B. 爱情
    • C. 权力
  2. 诗中提到的“六月尘沙”象征什么?

    • A. 夏天的炎热
    • B. 内心的烦恼
    • C. 自然景象
  3. 王安石在诗中与古人相比,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怀念
    • B. 失望
    • C. 高兴

答案

  1. B. 爱情
  2. B. 内心的烦恼
  3. A. 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王安石的《示四妹》更多地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杜甫则侧重于个人情感和对亲人的思念。两者都在不同的背景下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