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秦始皇立老子庙于观南,晋惠始修此观》
时间: 2024-09-19 21:13: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门前古碣卧斜阳,
阅世如流事可伤。
长有游幽人悲晋惠,
强修遗庙学秦皇。
丹砂久窖井水赤,
白谁烧厨灶香。
闻道神仙亦相过,
只疑田叟是庚桑。
白话文翻译
在庙门前,古老的石碑在斜阳下安静地躺着,
人生如流水般匆匆而过,令人感到伤感。
长久以来,隐居的人们对晋惠帝的悲哀感到惋惜,
而他却在强行修缮遗留下来的庙宇,模仿秦始皇。
丹砂在深井中久藏,水色呈现出赤红,
而谁又在厨房烹饪美味的香气呢?
听说仙人也时常相聚,
我只怀疑那田间老者是否是庚桑。
注释
字词注释
- 碣(jié):古代的石碑,常用于铭刻文字。
- 游幽人:隐居不仕的人。
- 晋惠:指晋惠帝司马昱,他是西晋的皇帝。
- 庙:指古代供奉神灵的建筑。
- 丹砂:一种矿物,红色,常用于炼丹。
- 庚桑:指传说中的神仙,隐士。
典故解析
- 秦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 晋惠:晋朝时期的皇帝,因其治下的动荡与颓废而受到批评。
- 神仙:古代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者,象征着理想的人生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多变,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楼观》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政治风波与个人经历的低谷。此时他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对过往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苏轼的《楼观》通过描绘古庙前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门前古碣卧斜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古老的石碑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苍老,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无情的时间流逝。接着,诗人以"阅世如流事可伤"的感慨,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忧伤,仿佛在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诗中提到的"游幽人悲晋惠",不仅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也暗指当下对历史的反思与借鉴。诗人对于晋惠帝的悲哀,既是对他个人命运的同情,也是对历史上昏庸统治的批评。同时,"强修遗庙学秦皇"则揭示了对历史教训的忽视,讽刺了当时人的盲目模仿与追随。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丹砂久窖井水赤"的描绘,传达出对追求虚幻、不切实际的反思,暗示了在追逐名利与权力的过程中,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往往被忽视。最后一句"只疑田叟是庚桑",以田间老者的形象作结,给人一种平淡而又深邃的回味,提醒人们珍惜平凡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古今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既有对过往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讽刺,具有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前古碣卧斜阳:古老的石碑在斜阳下静静躺着,象征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流逝。
- 阅世如流事可伤: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人生如同流水一般,令人感到伤痛。
- 长有游幽人悲晋惠:隐士们对晋惠帝的悲哀感到惋惜,体现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
- 强修遗庙学秦皇:讽刺当时人们盲目模仿秦始皇的行为,忽视历史教训。
- 丹砂久窖井水赤:比喻追求虚幻的东西,表面华丽但内在空洞。
- 白谁烧厨灶香:反问谁在厨房中烹饪,暗示追求现实生活的香气与温暖。
- 闻道神仙亦相过:听说仙人们也相聚,象征着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 只疑田叟是庚桑:以田间老者作结,寓意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流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对仗:如“丹砂久窖井水赤,白谁烧厨灶香”,形成节奏感。
- 反问:通过“谁烧厨灶香”引发读者思考,增加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观察,表达了对虚幻追求的批判与对平凡生活的珍视,体现了苏轼深邃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碣:象征历史的沉淀与记忆。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游幽人:隐士,象征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丹砂:代表追求虚幻与名利的事物。
- 田叟:象征平凡生活的智慧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楼观》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苏轼
D. 白居易 -
"阅世如流事可伤"中“流”字的意思是什么?
A. 流水
B. 流动
C. 流逝
D. 流行 -
诗中“长有游幽人悲晋惠”中的“游幽人”指的是?
A. 皇帝
B. 隐士
C. 商人
D. 文人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情怀。
- 《竹石》:郑板桥的诗作,借竹子象征坚韧与清高,体现出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楼观》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展现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 在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上,苏轼更倾向于批判与反思,而李白则多了一份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发展史》
- 《古诗词入门》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楼观》的诗意与背景,提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