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头雨(寓点绛唇) 张辑 〔宋代〕
带醉归时,月华犹在吹箫处。晚愁情绪。忘却匆匆语。客里风霜,诗鬓空如许。江南去。岸花迎橹。遥隔沙头雨。
白话文翻译:
带着醉意归来时,月光依然照在吹箫的地方。夜晚的忧愁情绪涌上心头。忘记了那些匆匆的对话。在异乡经历风霜,诗人的鬓发已经白如霜。前往江南。岸边的花朵迎接船橹。远远地隔着沙头的雨。
注释:
- 月华:月光。
- 吹箫处:指诗人曾经吹箫的地方,可能象征着过去的欢乐时光。
- 晚愁情绪:夜晚带来的忧愁情感。
- 客里风霜:在异乡经历的风霜,比喻艰辛的生活。
- 诗鬓:诗人的鬓发,此处指诗人因忧愁而早衰。
- 岸花迎橹:岸边的花朵似乎在欢迎船只的到来。
- 沙头雨:沙地上的雨,此处指远处的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旅途中所作,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旅途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旅途中所作,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旅途的期待。诗中的“带醉归时”和“晚愁情绪”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而“江南去”则预示着新的旅程和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的“月华犹在吹箫处”和“晚愁情绪”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另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的忧愁。而“客里风霜,诗鬓空如许”则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艰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后,“江南去”和“岸花迎橹”则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预示着诗人即将开始的新旅程。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带醉归时,月华犹在吹箫处。”:诗人带着醉意归来,月光依然照在曾经吹箫的地方,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晚愁情绪。忘却匆匆语。”:夜晚的忧愁情绪涌上心头,忘记了那些匆匆的对话,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客里风霜,诗鬓空如许。”:在异乡经历风霜,诗人的鬓发已经白如霜,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艰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江南去。岸花迎橹。”:前往江南,岸边的花朵似乎在欢迎船只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
- “遥隔沙头雨。”:远远地隔着沙头的雨,增添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的“月华犹在吹箫处”和“晚愁情绪”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象征:“吹箫处”象征着过去的欢乐时光,“诗鬓空如许”象征着诗人的早衰和忧愁。
- 拟人:“岸花迎橹”赋予岸边的花朵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中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旅途的期待。诗中通过对月光、忧愁、风霜、江南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 月华:象征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 吹箫处:象征着过去的欢乐时光。
- 晚愁情绪: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愁。
- 客里风霜:象征着诗人在异乡的艰辛。
- 诗鬓:象征着诗人的早衰和忧愁。
- 江南: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期待。
- 岸花迎橹:象征着新的旅程和希望。
- 沙头雨:增添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月华犹在吹箫处”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怀念 C. 期待 D. 喜悦
- “客里风霜,诗鬓空如许”中的“诗鬓”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头发 B. 诗人的鬓发 C. 诗人的胡须 D. 诗人的帽子
- 诗中的“江南去”预示着什么? A. 忧愁 B. 怀念 C. 新的旅程和希望 D. 不确定感
答案:
- B. 怀念
- B. 诗人的鬓发
- C. 新的旅程和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 张辑的《沙头雨(寓点绛唇)》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但张辑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忧愁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辑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苏轼和辛弃疾的相关作品,可以进行比较和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