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秋日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琢句不成添鬓丝,且搘筇杖看云移。
槐花落尽全林绿,光景浑如初夏时。
白话文翻译:
我在琢磨诗句,却只增添了白发。 不如搁下笔,拄着拐杖看云朵移动。
槐花已经落尽,整个树林依然是绿意盎然,景色仿佛还是初夏的时光。
注释:
- 琢句不成:琢磨诗句未能成形,指写作不畅。
- 添鬓丝:指因思虑而增添白发,形容心中烦恼。
- 搘筇杖:拄着拐杖,形容年迈的状态。
- 云移:云彩在空中移动,暗示时间的流逝。
- 槐花落尽:槐树的花已经凋落,象征时光的变化。
- 全林绿:整个树林依然茂盛,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 光景浑如初夏时:景色与初夏相似,表达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仲甫,号澹庵,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官至湖州知州。他的诗歌常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尤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现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正值人生的反思期。诗中通过观察秋日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沉思,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无情的无奈与对生命的珍惜。
诗歌鉴赏:
《秋日》是陈与义在晚年对时光流逝的深刻反思之作。诗的开头,诗人自我揭示了写作的困境,因思虑而增添白发,隐喻创作的艰辛与内心的焦虑。接着,诗人选择放下笔,拄着拐杖,静静地观察天空中的云彩,表现出一种从容与淡泊的生活态度。这种对自然的观察不仅是对外部景象的描绘,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槐花落尽全林绿”,这句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尽管季节已然进入秋天,树林依然葱绿,令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延续与韧性。最后一句“光景浑如初夏时”,则是对时光的感叹,似乎在诉说着时间在流逝中并未改变自然的美好,这种时间的错位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令诗人感慨万千。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体现了宋代诗歌的深邃与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琢句不成添鬓丝:诗人在努力写诗的过程中感到挫败,反而因思虑而增添白发,表现出写作的艰难。
- 且搘筇杖看云移:诗人决定放下笔,借助拐杖来观察天上的云,表明对生活的从容态度。
- 槐花落尽全林绿:即使秋天来临,树林依然生机勃勃,传达出自然之美与生命的力量。
- 光景浑如初夏时:秋日的景象与初夏无异,诗人感叹时光的流转与自然的恒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琢句不成”与“添鬓丝”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以“槐花落尽”象征秋的来临,表现时间的流逝。
- 拟人:云彩的移动让自然具有生动的特质,增强了诗的灵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传达出一种淡泊、从容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变幻无常的时光与自然的流动。
- 槐花:代表着时光的逝去与季节的更替。
- 全林绿:象征生命的蓬勃与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而“添鬓丝”? A. 写作不顺
B. 年龄增长
C. 生活烦恼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云移”是指什么? A. 云彩的变化
B. 诗人的思考
C. 时光的流逝
D. 自然的景象 -
诗歌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C. 对写作的执着
D.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 D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但陈与义的《秋日》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的反思,而李白的作品则通过对月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