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焦吏部造朝二首》
时间: 2025-01-19 20:09:2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焦吏部造朝二首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原文展示:
向来借箸在筹帷,今趣魁缠入太微。
汉郡奚劳汲生守,洛人喜见范公归。
要持真是明公论,莫急同心济事机。
见说九重勤侧席,细陈长策慰宵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焦吏部的送别与祝福。过去常借助他人之力谋划事情,现在他已经踏上了前往太微(指朝廷)的道路。汉朝的郡县不必再劳心费力地守卫,洛阳的人们也欢喜地期待范公(指范仲淹)的归来。希望你能坚守公正的原则,不要急于求成,要共同努力解决事务的关键。听说皇上在侧边勤勉地听取建议,愿你能细致地提出长远的计划来安慰夜以继日的辛劳。
注释:
- 借箸:借助他人的力量。
- 筹帷:指策划、计划的地方。
- 魁缠:指前往朝廷的急切心情。
- 汉郡: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域。
- 奚劳:何必费心。
- 汲生守:指汲取生计、守护工作。
- 洛人:洛阳的人们。
- 明公:指有智慧和品德的人。
- 济事机:解决事务的关键。
- 九重:指皇宫。
- 侧席:指皇帝旁边的席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景甫,号白云,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曾仕于朝,擅长诗词,作品内容多涉及政治、民生,风格清新脱俗,常以幽默和机智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焦吏部即将前往朝廷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政治理想和对国家前途的关注。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焦吏部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开篇以“借箸”引入,表现出诗人与焦吏部的深厚情谊,接着通过对朝廷的描绘,表达出对国家政治的关切。诗中提到的“汉郡奚劳”,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繁荣政治的向往。
“要持真是明公论”一句,强调了在政治上应持守公正原则的重要性,展现出诗人对焦吏部在朝中的期望。最后,提及皇上的勤勉,既是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一种激励,鼓励焦吏部为国家献计献策。
整首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即将投身职场的祝福,也隐含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体现了宋代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来借箸在筹帷:过去常依靠他人来谋划事情,带有依赖的意味。
- 今趣魁缠入太微:现在急切地要去朝廷,表明了追求仕途的心情。
- 汉郡奚劳汲生守:汉代的郡县不必再为生计而辛劳,暗示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 洛人喜见范公归:洛阳的人们喜悦地期待着范公的归来,反映出对贤士的期盼。
- 要持真是明公论:希望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表明了理想的政治态度。
- 莫急同心济事机:不要急于求成,要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表现出团结合作的精神。
- 见说九重勤侧席:听说皇上在侧边认真听取建议,展示了政治的重视。
- 细陈长策慰宵衣:期待提出长远的计划来安慰辛苦工作的夜晚,表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汉郡奚劳”“洛人喜见”等,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借箸”比喻依赖他人,引发读者的共鸣。
- 反问:通过“奚劳”表现出对繁忙政务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同时也体现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国家前途的关怀,反映了宋代士人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借箸:象征依赖和合作。
- 太微:象征朝廷和权力的中心。
- 汉郡:历史的象征,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
- 范公:象征道德和贤能,代表对贤者的向往。
- 九重:象征皇权和治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公”是指谁? A. 皇帝
B. 朋友
C. 聪明正直的人
D. 历史人物 -
“洛人喜见范公归”中,洛人是指哪个地方的人?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D. 北京 -
诗中提到的“九重”指的是什么? A. 九座山
B. 九重天
C. 皇宫
D. 九个地方
答案:1.C;2.B;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诗词对比:
- 李曾伯与杜甫:两位诗人都注重政治理想与民生关怀,李曾伯的语言更为清新,而杜甫则更显沉重与忧虑。
- 李曾伯与陆游:李曾伯倾向于表达对友人的祝福,陆游则更注重个人的抱负与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文集》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送焦吏部造朝二首》的诗意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