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涧歇 其三 文殊台瀑布》

时间: 2025-01-14 16:09:16

高台上,矗立孤塔。

下俯银河,直接飞流,三峡声闛鞳。

乱落万山深处,众响俱相答。

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

西峰偏突起,狮子崚嶒,怒涛低压。

耳畔风萧飒。

最上携筇,翠黛澄鲜,朱光煜爚,此景真得巨然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台上,矗立孤塔。
下俯银河,直接飞流,三峡声闛鞳。
乱落万山深处,众响俱相答。
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
西峰偏突起,狮子崚嶒,怒涛低压。
耳畔风萧飒。
最上携筇,翠黛澄鲜,朱光煜爚,此景真得巨然法。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台上,矗立着一座孤独的塔。
俯瞰银河,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伴随着三峡的轰鸣声。
瀑布从万山深处轰然落下,回声在山谷中交错。
惊惧迷惘,湿润的云层中似有蛟龙隐匿。
西峰突兀而起,如同狮子般险峻,怒涛在低处压迫。
耳边传来风声萧瑟。
直到最上面,手握拐杖,翠绿的山峦清晰鲜明,朱光闪烁熠熠,这样的景象真是壮丽无比。

注释

  • 高台:指高耸的山台或台地,象征视野开阔。
  • 银河:指夜空中的星河,这里暗指从高处俯瞰的水流。
  • 三峡:指长江的三峡地区,以峡谷险峻著称。
  • 黯黮:指黑暗、阴沉的样子,形容云层的颜色。
  • 狮子崚嶒:形容西峰的险峻,像狮子一样高耸。
  • 携筇:指手持拐杖,表明作者的行走和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元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风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描写自然景色、山水风光,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董元恺游览文殊台时,表达了他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文殊台是著名的风景胜地,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紧密相连。

诗歌鉴赏

《过涧歇 其三 文殊台瀑布》通过高台的俯瞰视角,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诗中以“孤塔”开篇,给人一种孤高自赏的感觉,接着“下俯银河”,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之中,水流如银河般奔腾而下,展示出一种宏大的气势。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三峡声闛鞳”表达了瀑布的轰鸣,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声音的交响。诗人通过“乱落万山深处”描绘了瀑布从高处轰然落下,回声在山间回荡,形成了一种震撼的氛围。

在“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中,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表现出自然景象的神秘与奇幻,仿佛在暗示着潜藏于云雾中的神秘生物,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诗意。最后,诗人以“最上携筇,翠黛澄鲜,朱光煜爚”结束,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的绚丽与多彩,传达出一种和谐共存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台上,矗立孤塔:描绘高台上的孤独景象,象征诗人的独立和远见。
  2. 下俯银河,直接飞流,三峡声闛鞳:描写水流如银河般奔腾,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
  3. 乱落万山深处,众响俱相答:瀑布的声音在山中回荡,形成和谐的音响效果。
  4. 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通过神秘的意象,表现自然的奇幻与神秘感。
  5. 西峰偏突起,狮子崚嶒,怒涛低压:描绘险峻的西峰和低处的怒涛,突出自然的力量与险恶。
  6. 耳畔风萧飒:描写风声,增强了环境的动态感。
  7. 最上携筇,翠黛澄鲜,朱光煜爚,此景真得巨然法:最后的总结,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银河”比喻水流,增强了画面的壮观效果。
  • 拟人:“众响俱相答”,赋予声音以人的特性,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翠黛澄鲜,朱光煜爚”,形成音韵和谐,增强了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的壮丽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敬,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高度和远见。
  • 银河:象征浩瀚与壮观。
  • 蛟龙:象征神秘与力量。
  • 狮子:象征威严与险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台”象征什么?

    • A. 渺小
    • B. 高度与远见
    • C. 难以接近
    • D. 只有孤独
  2. 诗中提到的“银河”指的是什么?

    • A. 天上的星星
    • B. 水流的奔腾
    • C. 远方的山脉
    • D. 漫天的云彩
  3. 诗人通过“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想表达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 C. 自然的凶险
    • D. 自然的和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较,董元恺的《过涧歇 其三 文殊台瀑布》更注重声音的描绘与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示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两者皆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