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中序第一 柳翠井巷访玉卿不遇听馥郎歌四声猿第二折纪以慢声吊古伤今怜春怨别寸心不知何许也》
时间: 2025-01-01 14:18: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霓裳中序第一
柳翠井巷访玉卿不遇听馥郎歌四声猿第二
折纪以慢声吊古伤今怜春怨别寸心不知何许也
苔烟荡暗湿。曲巷春人几销歇。怊怅西湖旧别。
记怨响流红,莺娇簧舌。珠栏一折。
隔晚山江上千叠。空留取酒边月影,贴梦到梧叶。
愁绝。背灯拍屧。又听唱青藤词阕。
银床无限凄切。怕井水生波,美人夜咽。
管停垂倦缬。似欲带晓云傍蝶。
还回袖,笑折梨花,点冷一肩雪。
白话文翻译:
在湿润的苔藓中,烟雾缭绕,幽暗而湿润。
曲折的小巷,春日里人们几乎都消失殆尽。
我对西湖往日的别离感到怅惘,
记得那怨恨在流动的红花上,黄莺在歌唱。
珠栏上一折,隔着晚山,江水千层叠叠。
空留月影在酒边,梦中轻轻贴到梧桐叶上。
愁苦至极,背对灯光拍打着鞋子。
又听到青藤的词曲,歌声在回响。
银床上无限的凄凉,怕那井水泛起波纹,美人轻声呜咽。
管弦乐停止,倦怠地垂下,
似乎要带着晓云,伴着蝴蝶。
轻轻回袖,笑着折下梨花,
点缀着冷冷的肩膀,像雪一样。
注释:
- 霓裳: 指华丽的衣裳,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柳翠: 描绘春天的柳树,象征生机与美好。
- 井水生波: 比喻内心的波动与情感的波澜。
- 青藤词阕: 指古代诗词中的一种曲调,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 梨花: 象征纯洁、美丽,也常与离别的伤感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社会的感悟。他的诗风细腻而感伤,常常在自然景物中蕴含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体情感波动的时期,诗人借助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霓裳”为引子,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幽暗湿润的氛围,给人以清新却又带有淡淡忧伤的感觉。诗人通过对西湖的回忆,展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怅惘。诗中的意象纷繁多样,如“珠栏”、“月影”、“梨花”,每一个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勾画出一幅美丽而又哀伤的画面。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对美人和春天的眷恋,以及对离别的无奈与惋惜。诗中的“银床无限凄切”,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显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整首诗在语言上清丽而富有音乐感,尤其是“又听唱青藤词阕”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悠扬的乐声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伤感的情愫交织在一起。这种情感的纠葛,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核心,也使整首诗更具深度与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苔烟荡暗湿: 描绘出湿润的环境,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
- 曲巷春人几销歇: 小巷中春日的宁静与人们的稀少,表现出孤独感。
- 怊怅西湖旧别: 对过去在西湖的美好回忆的惆怅。
- 记怨响流红,莺娇簧舌: 记得那怨恨的声响和黄莺的歌唱,渗透着对往昔的追忆。
- 珠栏一折: 珠栏象征着美丽与隔绝。
- 隔晚山江上千叠: 描绘出山水的层次感,增添了诗的空间感。
- 空留取酒边月影: 月影下的饮酒,暗示孤独与思念。
- 愁绝。背灯拍屧: 愁苦至极,背对灯光拍打鞋子,表现了内心的无奈。
- 又听唱青藤词阕: 再次听到古曲,感受到情感的流淌。
- 银床无限凄切: 银床的意象,传达出悲伤与孤寂。
- 怕井水生波,美人夜咽: 暗喻内心的波动与美人的伤感。
- 管停垂倦缬: 乐器停止,表现出疲惫与倦怠。
- 似欲带晓云傍蝶: 意象悠远,似乎要带着晨曦与蝴蝶共舞。
- 还回袖,笑折梨花: 轻松的动作掩盖内心的伤感。
- 点冷一肩雪: 冷冷的肩膀,象征着孤独与凄清。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自然景物的比喻,传达内心的情感。
- 拟人: 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 语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孤独与无奈的感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离别的伤感交织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苔烟: 象征湿润、阴郁的环境。
- 珠栏: 美丽、隔绝,代表着内心的渴望与无奈。
- 月影: 孤独与思念的象征。
- 梨花: 纯洁与离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珠栏”象征什么?
- A. 美丽和隔绝
- B. 春天的生机
- C. 快乐的回忆
-
诗人对西湖的感情是?
- A. 感到欢喜
- B. 感到惆怅
- C. 无所谓
-
诗中的“青藤词阕”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古曲
- C. 一种舞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姚燮的此诗在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上有相似之处,但李清照更多地表现出女性的柔情,而姚燮则融合了对自然的描写与内心的孤独感。两者在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表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