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中序第一 小第落成,和羌个翁韵》
时间: 2025-01-17 09:39:5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霓裳中序第一 小第落成,和羌个翁韵
作者: 杨玉衔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蛛巢爱网织。罥树悬风露珠滴。欲问经行踪迹。径峭云深,耐人寻觅。檐花夜湿。任狼藉蝶怜蜂惜。谁念我山深深处,鬼火照邻寂。累石。鳞排一一。仍可负墙东暄日。山家终欠春色。铭室新题,秃残江笔。蜗庐真算得。青山对空尊任泣。柴门倚暮鸦归数,引我杖藜出。
白话文翻译:
在蛛网中,细腻的丝线交织,露珠在树上随风摇曳。想要询问行走的踪迹,却发现小径曲折而深邃,令人难以寻觅。檐下的花朵在夜间被露水打湿,任凭蝶儿恋惜,蜜蜂欢舞。谁会想到我身处深山之中,孤独的鬼火照亮了周围的寂静。堆砌的石头,鳞次栉比,仍然可以依靠墙根,享受东边的暖阳。山家终究缺乏春色,铭记在心的新题,却是秃笔在江边残留的痕迹。蜗居真是算得上,青山映衬着空中酒杯默默泣诉。柴门旁,黄昏时分,乌鸦归来,我拄着杖藜走了出去。
注释:
- 蛛巢: 指的是蛛网,象征细腻而脆弱的事物。
- 罥: 形容被风吹动的状态。
- 经行: 行走、经过。
- 累石: 堆积的石头。
- 铭室: 铭刻的室内,象征着记忆和文化传承。
- 杖藜: 拄着的杖,象征着行走与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观察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霓裳中序第一》创作于小第落成之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其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细腻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开篇以“蛛巢爱网织”引入,勾勒出一种精致而又脆弱的生活状态,接着通过“罥树悬风露珠滴”描绘了清晨的生机,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转向自我反思,表达了身处深山的孤独与无奈,尤其是“谁念我山深深处,鬼火照邻寂”,让人在寂静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诗中反复出现的“山家终欠春色”,“铭室新题,秃残江笔”则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透出一种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感。最后“柴门倚暮鸦归数,引我杖藜出”则引导读者回归现实,带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走向更广阔的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蛛巢爱网织: 细腻的丝线编织成美丽的网,象征着生活的精致。
- 罥树悬风露珠滴: 描绘早晨的清新,露珠在树上闪烁,生动展现自然的美。
- 欲问经行踪迹: 寻找行走的痕迹,表达对生活的探索。
- 径峭云深,耐人寻觅: 小径曲折而深邃,给人一种神秘感。
- 檐花夜湿: 夜晚的花朵沾湿,象征着柔情与细腻。
- 任狼藉蝶怜蜂惜: 自由自在的自然景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
- 谁念我山深深处,鬼火照邻寂: 深山的孤独与寂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累石。鳞排一一: 堆积的石头,象征着岁月的积累。
- 仍可负墙东暄日: 依偎在墙根,享受阳光,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 山家终欠春色: 对现实的无奈与渴求,缺少春天的生机。
- 铭室新题,秃残江笔: 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 蜗庐真算得: 表达对生活的反思,蜗居也是一种归宿。
- 青山对空尊任泣: 青山映衬着苍穹,象征着内心的抒怀。
- 柴门倚暮鸦归数,引我杖藜出: 归家的情景,带着诗人的情感走向新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 “蛛巢爱网织”比喻生活的细腻与脆弱。
- 拟人: “鬼火照邻寂”赋予自然以人性,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对生活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孤独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内心的情感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蛛巢: 细腻、脆弱的生活状态。
- 露珠: 清晨生命的象征,寄托着希望。
- 深山: 孤独与宁静的象征。
- 春色: 生机与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蛛巢爱网织”中“蛛巢”代表什么?
- A. 生活的脆弱
- B. 自然的坚韧
- C. 生活的繁忙
-
诗中“山家终欠春色”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渴望
- B. 对冬天的怀念
- C. 对秋天的庆祝
-
“柴门倚暮鸦归数”中的“暮鸦”象征什么?
- A. 归家的温暖
- B. 生活的烦恼
- C. 孤独的思考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霓裳中序第一》: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月下独酌》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而《霓裳中序第一》则侧重于对孤独与自我反思的探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