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塞
作者:姚燮 〔清代〕
最高寒。是危楼对远山。
到三更筵罢,月上笛声阑。
香也残。酒也残。
晓莺将啼燕未还。
奈此时屏冷枕单。
看渠移烛卸钗鬟。
留又难。去又难。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在最高的寒冷中,危楼对着远山。直到三更酒席结束,月光照耀,笛声渐渐停歇。香气已散,酒也已尽。晓莺即将啼鸣,而燕子还未归来。此时,床头冰冷,枕头也孤单。看她移烛,卸下钗鬟,留又难,去又难。
注释
字词注释
- 最高寒:指天气极为寒冷,表示环境的孤寂和清冷。
- 危楼:形容高耸不稳的楼房,带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 三更:夜晚的时刻,大约是凌晨。
- 香也残,酒也残:指酒席的气氛和享受已结束。
- 晓莺将啼:早晨的黄莺即将鸣叫,暗示光明即将来临。
- 屏冷枕单:床头感觉寒冷,枕头孤单,表达了内心的孤寂。
- 卸钗鬟:女人卸下发饰,暗示即将入睡或者放下防备。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晓莺”和“燕”常用于古诗描写春天的生机,象征着希望和归属。诗中对比了夜的孤寂与早晨的生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1622年-1693年),字梦阮,号绮怀,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入塞》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心浮动的时期,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寒冷的环境和孤独的心境,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入塞》是一首描写孤寂和思念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寒冷的环境和夜晚的气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的开头“最高寒”即设定了一个寒冷、凄凉的基调,接着通过“危楼对远山”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氛围。直到夜深人静,月光洒落,笛声渐止,酒席散去,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随着“香也残,酒也残”的反复,诗人在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中感受到了失去的无奈。接下来“晓莺将啼燕未还”描绘了即将到来的黎明,却也让人感受到归属的缺失。诗人孤独的状态在“奈此时屏冷枕单”中达到了高潮,床头的冷清与孤单使他深感无助。最后“留又难,去又难”的重复,更是加强了离愁别绪的深刻,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彷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孤独感,体现了诗人对人世间情感的细腻观察与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最高寒:强调环境的寒冷,暗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是危楼对远山:危楼的描写突显了主观的孤独感,远山则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或归属。
- 到三更筵罢,月上笛声阑:描绘酒席结束后的宁静,月光与笛声的结合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 香也残,酒也残:反复强调失去的美好,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 晓莺将啼燕未还:用自然界的景象衬托内心的孤寂,象征着希望的来临,却又未能如愿。
- 奈此时屏冷枕单:此句将孤独感推向顶峰,床头的冷清令人心生怅惘。
- 看渠移烛卸钗鬟:暗示女子的柔情与内心的挣扎,卸去装饰,表露真实的自我。
- 留又难,去又难:情感的纠结与无奈,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与对相聚的渴望。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晓莺将啼”采用了拟人手法,增强了诗的生动性。“香也残,酒也残”则通过反复的结构,突出诗人内心的失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洞察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人在时光流逝中的无奈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象征孤独与寂寞。
- 危楼:代表不安与脆弱。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晓莺、燕:象征希望与归属。
- 香与酒:象征欢乐与美好时光的逝去。
- 钗鬟:代表女性的柔情与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最高寒”是指什么?
A. 天气的寒冷
B. 诗人的心情
C. 远山的寒冷 -
诗人提到“晓莺将啼燕未还”,这两种鸟分别象征什么?
A. 孤独与希望
B. 快乐与悲伤
C. 归属与离别 -
诗中“留又难,去又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离别的痛苦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思念与孤独。
- 李白《静夜思》:描写月下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入塞》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孤独和思念的主题,但《入塞》更注重描绘环境与内心的细腻情感,而《静夜思》则更多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姚燮与清代诗人群像》
以上内容为《入塞》的详细解析和相关延伸,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