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牡丹 牡丹鲜碧者向在鄢陵曾见之追赋是词》

时间: 2025-01-14 06:00:13

隔叶寻难著。

胜玉树,欺红药。

缥色衣裳,睡熟沈香亭角。

一朵云鬟,被雨梳风掠。

趁花容,亸烟萼。

柳阴薄,色向苔钱落。

波痕皱,眉痕弱。

鹦鹉笼中,也整绿衣偷学。

一别名花,怅碧云天各。

倩青鸾,到湘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叶寻难著。胜玉树,欺红药。缥色衣裳,睡熟沈香亭角。一朵云鬟,被雨梳风掠。趁花容,亸烟萼。柳阴薄,色向苔钱落。波痕皱,眉痕弱。鹦鹉笼中,也整绿衣偷学。一别名花,怅碧云天各。倩青鸾,到湘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意在描绘一种难以接近的美。即使在叶子间寻找,也很难找到这朵鲜碧的牡丹。它的美胜过玉树,甚至可以欺凌红药花。它穿着缥缈的衣裳,安静地在沈香亭的角落里入睡。一朵云鬟被雨水梳理,风轻轻地掠过。趁着花的娇容,烟雾般的花萼慢慢展开。柳树的阴影轻薄,颜色向苔藓般的金钱落去。水波轻皱,眉头因思念而显得柔弱。即使在鹦鹉笼中,也要穿上绿衣服去偷学这份美丽。与这朵名花分离,心中怅然,与那碧蓝的天空遥遥相隔。请那青鸾,飞到湘阁去。

注释:

  • 隔叶:指在叶子间寻找。
  • 胜玉树,欺红药:形容牡丹的美丽超越了玉树和红药。
  • 缥色衣裳:形容牡丹的颜色如同轻纱般。
  • 云鬟:古代女子的发髻,形容花朵的形态如同女子的发髻。
  • 亸烟萼:指花瓣轻轻展开,像烟雾般轻柔。
  • 鹦鹉笼中:比喻被困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1683),清代诗人,字公度,号香涛,晚号秋水山人,江苏人。以词见长,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观察力。

创作背景:

《碧牡丹》写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无法触及的美丽的惆怅。诗中所描绘的牡丹,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美,和作者内心深处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朵碧牡丹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美的追求与思念。开篇“隔叶寻难著”,展现了牡丹的独特与难以接近,暗示了美的稀有和珍贵。而“胜玉树,欺红药”,则将牡丹的美丽与其他名花相对比,突显其无与伦比的魅力。

词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缥色衣裳”、“被雨梳风掠”,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花的外貌,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轻盈与柔和。通过“柳阴薄,色向苔钱落”,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花的相互呼应,使得整个意境更加和谐。

最后的“倩青鸾,到湘阁”,则是一种对美的向往与渴望,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整首词在感情上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羁绊,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隔叶寻难著:在叶子间寻找,难以触及。
  2. 胜玉树,欺红药:牡丹美丽超越了玉树和红药。
  3. 缥色衣裳,睡熟沈香亭角:花如轻纱般安静地躺在亭角。
  4. 一朵云鬟,被雨梳风掠:雨水和风将花瓣轻轻梳理。
  5. 趁花容,亸烟萼:趁着花的娇艳,花瓣慢慢展开。
  6. 柳阴薄,色向苔钱落:柳影轻薄,颜色向苔藓般下落。
  7. 波痕皱,眉痕弱:水波轻皱,眉头因思念而显得柔弱。
  8. 鹦鹉笼中,也整绿衣偷学:在鹦鹉笼中,也要学习这份美丽。
  9. 一别名花,怅碧云天各:与名花一别,感叹与碧蓝天空的遥远距离。
  10. 倩青鸾,到湘阁:请青鸾飞到湘阁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鬟”比喻花的形态,生动形象。
  • 拟人:如“被雨梳风掠”,赋予自然元素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波痕皱,眉痕弱”,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示了美的脆弱与不可及,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牡丹:象征着理想中的美。
  • 柳阴:象征柔和与宁静的环境。
  • 青鸾:象征美好的愿望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隔叶寻难著”中的“难著”指的是什么? A. 难以看到
    B. 难以触及
    C. 难以生长
    D. 难以理解

  2. 诗中提到的“青鸾”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美好的愿望
    C. 失落的过去
    D. 亲情

  3. “胜玉树,欺红药”的意思是? A. 牡丹的美丽超越了其他花卉
    B. 牡丹的香味比其他花强
    C. 牡丹的颜色比其他花鲜艳
    D. 牡丹的形状更为优雅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陈维崧的《碧牡丹》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对美的不同表达方式。李清照的词多为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而陈维崧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内心的惆怅与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