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牡丹》
时间: 2025-01-19 19:10: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牡丹
作者: 陈洵 〔清代〕
断岸分流景。连阁催新暝。
一带清溪,未晓游人心性。
趁汐归船,摇语波无定。
月华风意谁领。暮云凝。
顾望天去迥。江花睇蛾曾凭。
濯粉池妆,最是晚秋难整。
甚日归来,愁又歌同病。
离怀长恁凄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断崖边上流水的景色,楼阁在新夜降临时显得愈发催人入胜。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淌,游人心中却仍未明白这一切的意义。顺着潮水回到船上,轻声交谈,波浪却不定。月光和风意谁能掌握?暮云凝聚,回头望去天空遥远。江边的花朵如同美丽的蛾子,曾经依偎在这里。洗净粉妆的池塘,最是晚秋难以打理。何时回归,愁苦与歌声共同相伴,离别的思绪如此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断岸:指崖边,水流从崖边分开。
- 新暝:新夜,指夜晚刚刚降临。
- 未晓:未了解,未明白。
- 趁汐:顺着潮水。
- 摇语:轻声交谈。
- 月华:月光。
- 凝:聚集,停止。
- 睇蛾:形容花朵的娇美,如同蛾子。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绘江花、月华等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洵,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写景抒情。其诗语言清丽,情感细腻,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感悟。
创作背景: 《碧牡丹》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诗人对秋冬交替时节的感受,正值离别季节,诗人以自然景象寄托对离愁的感慨。
诗歌鉴赏
《碧牡丹》是一首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来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描绘了江边的美丽景色,开头两句通过“断岸分流景”和“连阁催新暝”构建出一幅静谧而动人的画面,展现出夜幕降临时的宁静与美丽。接下来的句子则引入游人的心境,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美的感慨与思考。
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透过“趁汐归船,摇语波无定”表达了游人心情的波动,正如潮水一样不定。此时的月光与风意又让人感到一丝冷清,仿佛在问:在这悠悠的自然中,谁又能真正把握自己的情感?而“暮云凝”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诗人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苦楚。
整首诗以“离怀长恁凄冷”作结,情感愈加浓烈,表达了对归来无期、离别之痛的深刻感受。诗人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隐含着对人生、情感的哲思,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断岸分流景:描绘了崖边的流水,景色独特。
- 连阁催新暝:楼阁与夜色交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一带清溪,未晓游人心性:小溪的流淌与游人内心的迷茫形成对比。
- 趁汐归船,摇语波无定:顺潮而归,轻声交谈,但内心波动不定。
- 月华风意谁领:月光与风意交织,谁能掌控这种自然的感觉?
- 暮云凝:傍晚的云彩凝聚,象征着沉重的情感。
- 顾望天去迥:回头望去,天空显得遥远,象征着不可触及的理想。
- 江花睇蛾曾凭:江边的花如同蛾子般美丽,曾是依靠与慰藉。
- 濯粉池妆,最是晚秋难整:洗净妆容却难以打理,暗含对美好时光的惋惜。
- 甚日归来,愁又歌同病:何时归来,愁苦与歌声相伴,表达对离别的无奈。
- 离怀长恁凄冷:离别的思绪如此凄凉,情感达到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花睇蛾”,将花比作蛾子,突显其美丽。
- 拟人:如“月华风意谁领”,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断岸分流景,连阁催新暝”,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离愁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断岸:象征着离别和失落。
- 清溪:代表着纯净与流动的生活。
- 月华:象征着孤独与思索。
- 暮云:暗示着沉重的情感与不可知的未来。
- 江花:象征着美丽与脆弱的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断岸分流景”描绘的是哪个自然景象?
- A. 瀑布
- B. 江河
- C. 山岭
- D. 海洋
-
“趁汐归船”中“汐”指的是什么?
- A. 风
- B. 潮水
- C. 雨
- D. 雪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
- A. 江花
- B. 月华
- C. 清溪
- D. 暮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碧牡丹》:
- 同为抒情诗,前者以思乡为主题,后者则侧重于离别与自然的结合。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碧牡丹》更加细腻和复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