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玉岩二绝 其一》

时间: 2025-01-03 17:27:05

一童一鹿自相随,不觉山间笋蕨肥。

看尽荣枯弹指顷,烧痕青处认春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玉岩二绝 其一
一童一鹿自相随,不觉山间笋蕨肥。
看尽荣枯弹指顷,烧痕青处认春归。

白话文翻译:

一位小孩和一只鹿在山间相伴而行,竟然不知不觉间山中的竹笋和蕨菜已经长得很茂盛。看尽了春秋荣枯的变化,手指一弹间,烧过的痕迹中青色的地方便能认出春天又回来了。

注释:

  • :小孩。
  • 鹿:指的是山中常见的动物,寓意自然的和谐。
  • :一种野生植物,常出现在山林之中,象征生长的繁茂。
  • 荣枯:植物的繁荣与枯萎,暗指时间的流逝。
  • 烧痕:指火灾留下的痕迹,可能暗指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 青处:指的是烧痕中仍然青翠的地方,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通过“荣枯”与“春归”的意象,可以引申出对于生命周期的思考,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联想到“春秋”这一时间概念,古人常以春秋来比喻人生阶段的更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颜,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自然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山林间,或许是作者在游览时写下的感悟,反映出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亦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歌鉴赏:

《赠玉岩二绝 其一》是一首以自然为主题的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山林画面。开头一童一鹿的形象,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随着小孩与鹿的游玩,隐含了儿童的天真与自然的纯净。

诗的中间部分提到“山间笋蕨肥”,不仅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生命的复苏与成长。这种自然的繁茂与和谐,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宁静的感受。通过“看尽荣枯弹指顷”,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考,即人生的变化与自然的循环。

最后一句“烧痕青处认春归”,则是对自然变化的一种感悟。尽管经历了火灾的摧残,但自然依然能在青翠之中找到春天的痕迹,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这种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让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思考与哲理,展现出林颜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童一鹿自相随:描绘了一个小孩与一只鹿的陪伴,象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2. 不觉山间笋蕨肥:小孩和鹿在山中游玩,未曾察觉植物的茂盛,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生机。
  3. 看尽荣枯弹指顷:暗示时间的流逝,荣枯变化只在瞬间之间,反映出生命的无常。
  4. 烧痕青处认春归:尽管经历了火灾的摧残,但仍在青翠的地方找到春天的回归,象征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荣枯”比喻人生的变化。
  • 拟人:赋予小孩和鹿以情感,使其与自然产生共鸣。
  • 对仗:诗句中“童”与“鹿”、“荣”与“枯”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复苏,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渗透着一种哲理,表现了在经历变化后,生命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带来希望与光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真与无邪,代表了自然的天真。
  • 鹿: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 笋蕨:象征生命的繁盛与活力。
  • 烧痕:象征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 春归: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中所用的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也引发了对生命、时间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了哪两种生物相伴而行?

    • A. 一童一马
    • B. 一童一鹿
    • C. 一童一鸟
    • D. 一童一狗
  2. “荣枯”一词在诗中意指什么?

    • A. 生命的繁盛与衰败
    • B. 季节的变化
    • C. 自然的和谐
    • D. 人类的活动
  3. 诗中提到的“烧痕青处”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死亡
    • B. 人类的破坏
    • C. 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D. 春天的来临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与林颜《赠玉岩二绝 其一》:李白的诗通过月光描绘孤独,而林颜的诗则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生命的复苏,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 杜甫《春望》与林颜《赠玉岩二绝 其一》:杜甫的诗反映了战乱对自然的影响,而林颜的诗则强调了自然的复苏与希望,二者在视角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