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题碧梧苍石图 珊瑚网名书题跋卷八》

时间: 2025-01-01 00:55:32

翠屏香断。

梦绕潇湘岸。

旧曲不禁愁汗漫。

分付秦筝斜雁。

吴笺赋恨难成。

丹青恼杀苏卿。

一片碧梧苍石,谁教写出秋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题碧梧苍石图
作者:叶衡

翠屏香断。梦绕潇湘岸。
旧曲不禁愁汗漫。
分付秦筝斜雁。
吴笺赋恨难成。
丹青恼杀苏卿。
一片碧梧苍石,
谁教写出秋声。

白话文翻译:

在翠绿的山屏前,香气已然消散,梦中常常萦绕着潇湘的岸边。
旧曲再听只让人愁苦不堪,满身冷汗。
我把心事托付给秦筝和斜飞的大雁。
用吴地的纸写下的情恨却难以表达。
那色彩斑斓的画作让我想起了苏卿,心中怨恨难以释怀。
一片碧梧和苍石,究竟是谁让它写出了这秋天的声音。

注释:

  • 翠屏香断:翠色的山屏,香气已经消散。
  • 梦绕潇湘岸:梦中常常回绕在潇湘的河岸。
  • 旧曲不禁愁汗漫:旧曲再听,令人愁苦,满身冷汗。
  • 分付秦筝斜雁:把愁苦倾诉给秦筝和斜飞的大雁。
  • 吴笺赋恨难成:用吴地的纸写下的情感却难以表达。
  • 丹青恼杀苏卿:五彩斑斓的画作让人想起苏卿,心中怨恨难以释怀。
  • 一片碧梧苍石:一片碧绿的梧桐树和苍色的石头。
  • 谁教写出秋声:究竟是谁让这幅画作传达出秋天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衡,字仲明,号青云,南宋时期人,擅长诗词,尤其以清新典雅见称。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秋日,作者在欣赏一幅碧梧苍石的画作时,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愁苦,借此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交融。

诗歌鉴赏:

《清平乐 题碧梧苍石图》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词作。全词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巧妙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愁苦。开头“翠屏香断”,以自然景色为引入,映衬出作者内心的失落。接着,“梦绕潇湘岸”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怀旧情绪的梦境中,潇湘的河岸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但此时却因“旧曲不禁愁汗漫”而令人感到沉重。这种情感的转变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在后面的句子中,作者通过“分付秦筝斜雁”表达了对情感的寄托与诉说,秦筝与斜雁成为了他倾诉心声的对象。然而,“吴笺赋恨难成”则揭示了他对情感表达的无奈,尽管他努力去写下心中的情感,却依然无法将其完整表达。最后“一片碧梧苍石,谁教写出秋声”则通过对自然的感慨,升华了整首词的情感,显示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屏香断:开篇即点出秋的萧瑟,传达出失落的情绪。
  2. 梦绕潇湘岸:梦境的描绘渗透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忆。
  3. 旧曲不禁愁汗漫:旧曲的重温带来无尽的愁苦,情感愈加沉重。
  4. 分付秦筝斜雁:用音乐与自然图景寄托情感,表达内心的渴望与孤独。
  5. 吴笺赋恨难成:写作的难以表达映射出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6. 丹青恼杀苏卿:艺术的美与内心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
  7. 一片碧梧苍石,谁教写出秋声:结尾以自然的声音回响,提升了意境的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与自然景物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翠屏香断”和“梦绕潇湘岸”,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对内心孤独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屏: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潇湘:代表着南国的水乡,充满诗意。
  • 秦筝:象征着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碧梧苍石:体现出秋天的意境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翠屏”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种花
    C. 一种香气
    D. 一种乐器

  2. “分付秦筝斜雁”中的“秦筝”象征什么?
    A. 音乐与情感
    B. 朋友
    C. 旅行
    D. 书信

  3. “谁教写出秋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恼怒
    B. 失落与无奈
    C. 愉悦
    D. 幸福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孤独与自然的交融,情感的深度与叶衡相似。
  • 杜甫《春夜喜雨》:同样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展现对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叶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