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赠玉岩 其一》

时间: 2025-01-14 10:26:30

人在通天第几岩,玉岩形胜最潭潭。

三钟攘臂适吾乐,五斗折腰真尔惭。

漫浪著书酬素志,逍遥齐物载清谈。

超然此道人知少,人日先生为指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赠玉岩 其一
林颜 〔宋代〕

人在通天第几岩,玉岩形胜最潭潭。
三钟攘臂适吾乐,五斗折腰真尔惭。
漫浪著书酬素志,逍遥齐物载清谈。
超然此道人知少,人日先生为指南。


白话文翻译:

在通天的山岩之中,玉岩的形态与胜景最为迷人。
三钟声中,我挥臂畅快,心中自得其乐;
而五斗酒量却让我感到羞愧。
我漫无边际地写书以报答我的志向,
逍遥自在地与万物相谈,享受清静的时光。
此处的高人知晓我少有,
而人日的先生则是我心中的明灯。


注释:

  • 通天:指高耸入天的山岩,象征着高远的境界。
  • 玉岩:指美丽的山岩,"玉"字表明其晶莹剔透,形态优美。
  • 三钟:指三次钟声,象征时间流逝与人生的欢愉。
  • 五斗:古代对酒量的计量,五斗为多,表示自己在饮酒方面的羞愧。
  • 漫浪:随意、自由地写作。
  • 清谈:指高雅、清净的谈话,表达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时称为人日,寓意人生的开始和成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颜,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寄情山水著称,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林颜在玉岩游玩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清雅风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赋赠玉岩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生活感悟的作品。诗人在描绘美丽的玉岩时,首先引入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展现出高耸入云的山岩和它的美丽形态。诗中“人在通天第几岩,玉岩形胜最潭潭”,不仅描绘了山岩的壮丽景色,更引发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接着,诗人通过“三钟攘臂适吾乐,五斗折腰真尔惭”,表达了对饮酒作乐的自得与羞愧的矛盾心情,反映出士人对饮酒与自我节制的思考。

接下来的“漫浪著书酬素志,逍遥齐物载清谈”,表现了诗人追求精神境界的渴望,他愿意随意书写,以表达内心的志向和清雅的生活态度。这种追求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感受,而是希望与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最后一句“超然此道人知少,人日先生为指南”,则将诗人的心境提升到哲理的高度,强调了超然物外的清高与对人生导师的追求。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宋代士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在通天第几岩:表现出诗人身处高峻的山岩,强调了其所处之地的壮观。
  2. 玉岩形胜最潭潭:赞美玉岩的美丽与形态,营造出一种幽深而迷人的氛围。
  3. 三钟攘臂适吾乐:通过钟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欢愉与畅快。
  4. 五斗折腰真尔惭:对自己的饮酒能力感到羞愧,表现出内心的矛盾。
  5. 漫浪著书酬素志:显示诗人愿意以写作来回应内心的志向。
  6. 逍遥齐物载清谈: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清谈的乐趣。
  7. 超然此道人知少:突出诗人的超然心态,表明他对自身不足的自省。
  8. 人日先生为指南:借人日之名,强调对人生导师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岩比作“玉”,突显其美丽。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添了音韵美。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之更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高尚志向的追求,体现了士人对心灵自由的渴望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岩:象征着美好与纯净,代表诗人的理想境界。
  • 钟声:象征时间与欢愉,体现了人生的瞬息万变。
  • 五斗:代表着世俗的饮酒文化,反映了生活的沉浮与羞愧。
  • 书籍:象征学问与志向,表现了诗人追求知识的渴望。
  • 清谈:象征高雅的生活方式,强调诗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岩”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与纯净
    • B. 贫穷
    • C. 暴力
    • D. 背叛
  2. 诗人对饮酒的态度是:

    • A. 绝对享受
    • B. 感到羞愧
    • C. 不屑一顾
    • D. 无所谓
  3. “逍遥齐物载清谈”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物质财富
    • B. 高雅生活
    • C. 权力地位
    • D. 名声显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饮酒》对比,林颜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的隐逸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林颜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