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松亭》

时间: 2025-01-19 14:45:35

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

已比子真耕谷口,

岂同陶令卧江边。

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

明月影中宫漏近,珮声应宿使朝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明月影中宫漏近,珮声应宿使朝天。

白话文翻译

在七松亭上眺望秦川,眼前飞翔的高鸟和悠闲的云彩尽收眼底。已经和子真一样在谷口耕作,怎么能和陶渊明一样在江边安卧呢?在悬崖边卷起书卷,惊起火光,扫去石头留下僧人听远处的泉水声。明月的影子下,宫中的漏壶声渐近,佩环的声响似乎应和着宿夜的使者朝天而去。

注释

  • 七松亭:指一座亭子,可能建在松树旁。
  • 秦川:指秦地的平原,象征广阔的天地。
  • 高鸟闲云:形容自然景色的宁静。
  • 子真:指东汉的农民诗人王逸,其诗赞美耕作生活。
  • 陶令: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诗人,以归隐田园生活而闻名。
  • 临崖:在悬崖边缘。
  • 把卷:指卷起书卷。
  • 珮声:指佩环的声音,常用来形容美好的音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七松亭》写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际,可能是在一次游玩中,感受到自然的宽广与人世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七松亭》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的开头以“七松亭上望秦川”引入,展现出一幅宏伟的自然风景,给人以开阔的视觉感受。高鸟与闲云的描绘,不仅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接下来的“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则进一步将自己与古代隐士进行对比,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这一句,透露出一种静谧的场景,诗人似乎在悬崖边阅读,享受着一份恬淡的生活。而最后两句“明月影中宫漏近,珮声应宿使朝天”则启示出一种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感悟,明月与夜的声音交织出一种灵动的画面,令人深思。

整体来看,诗歌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哲理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松亭上望秦川:在七松亭上俯瞰秦地,展现开阔的视野。
  2. 高鸟闲云满目前:高飞的鸟与悠闲的云彩充满眼前,描绘自然的宁静。
  3. 已比子真耕谷口:已然像王逸一样在田间耕作,表达对田园生活的认同。
  4. 岂同陶令卧江边:与陶渊明的安逸生活形成对比,显示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5. 临崖把卷惊回烧:在悬崖边阅读,火光闪烁,传达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6. 扫石留僧听远泉:清扫石头,留下僧人聆听远处泉水的声音,象征生活的简单与纯粹。
  7. 明月影中宫漏近:明月的影子下,宫中的漏水声渐近,暗示时间的流逝。
  8. 珮声应宿使朝天:佩环的声音似乎应和着夜晚的使者,表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鸟闲云”与“明月影中”,形成和谐的音韵。
  • 比喻: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生选择,展现作者的理想追求。
  • 意象:自然景色、隐士生活、时间流逝等意象交织,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体现了对自由、宁静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松亭:象征自然与休闲。
  • 秦川:象征广阔的天地。
  • 高鸟闲云:象征自由与宁静。
  • 明月: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珮声:象征优雅与美好的音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子真”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陶渊明
    • B. 王逸
    • C. 李白
    • D. 杜甫
  2.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的“珮声”代表了_____

  3. 判断题:诗中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错)

答案

  1. B
  2. 美好的音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暘》:描绘自然美景与恬淡生活。

诗词对比

  • 张乔《七松亭》陶渊明《桃花源记》:两者均展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张乔更多呈现个人情感,陶渊明则描绘理想化的乌托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