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甘泉岩)》
时间: 2025-01-04 13:49: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断崖抛雪瀑,又潜溜入山跟。
听暗壁潺湲,山中紫雾,山下红云。
当年七僧甚处,但空馀老刹靠嶙峋。
底事神粮不幻,翠窝胜积香尘。
纷纷。结社种莲人。名氏已无闻。
看银书般若,金陵故国,斜敕空存。
争得十虚销殒,为攘皇冤魄脱沈沦。
往事犹堪一笑,岩花乱点乌巾。
白话文翻译:
在断崖上,瀑布像雪一样倾泻而下,又悄悄地流入山脚下。
听着暗壁上水流的潺潺声,山中弥漫着紫色的雾气,山下则是红色的云彩。
当年七位高僧曾在此处,但如今只剩下依傍着嶙峋山石的老寺庙。
为何神粮不会消失,翠绿的巢穴胜过满天的香尘。
纷纷扰扰,结社种莲的人们,名字已经无人知晓。
看那银白的《般若经》,金陵的故国,斜斜地留存于空中。
何以得十虚销殒,来为清白的冤魂挣脱深渊。
往事回忆起来犹可一笑,岩石上的花儿点缀着黑巾。
注释:
- 断崖:指高耸的悬崖。
- 抛雪瀑:瀑布如雪般倾泻而下。
- 潺湲:水流声。
- 紫雾、红云:描绘山中的景色。
- 七僧:指历史上著名的高僧,象征着佛教的传承。
- 神粮:佛教中的智慧和法理。
- 翠窝:比喻美好的栖息环境。
- 十虚:可能指十种虚妄或幻象。
- 岩花乱点乌巾:形象地描绘了岩石上花的颜色与黑巾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原郕,字子渊,号云泉,宋代诗人。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曾原郕游历甘泉岩期间,描绘了山水的壮丽与佛教的悠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木兰花(甘泉岩)》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寄托了诗人深邃的哲思和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描写了断崖上的瀑布,显得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通过对山中紫雾和山下红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迷人的氛围,加深了自然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七僧”,引入佛教文化,暗示出一种追求智慧与真理的理念。诗人对老寺庙的提及,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当下宗教文化传承的反思。最后几句通过对往事的回顾,展现了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感,似乎在提醒人们珍视当下。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断崖抛雪瀑: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
- 又潜溜入山跟:水流悄然流入山脚,表现自然的灵动。
- 听暗壁潺湲:聆听水流声,感受静谧的氛围。
- 山中紫雾,山下红云:色彩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 当年七僧甚处:引入历史,表现宗教文化的深远。
- 但空馀老刹靠嶙峋:对昔日繁华的失落感。
- 底事神粮不幻:探讨智慧的永恒与价值。
- 翠窝胜积香尘:美好环境的珍贵。
- 纷纷。结社种莲人:社会的喧嚣与人们的追求。
- 名氏已无闻:对历史的感叹。
- 看银书般若:佛教经典的象征。
- 金陵故国,斜敕空存:故国的情怀与现实的空虚。
- 争得十虚销殒:对冤屈的反思。
- 为攘皇冤魄脱沈沦: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 往事犹堪一笑:对往事的释怀。
- 岩花乱点乌巾:自然与情感的结合,形成美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断崖抛雪瀑”,将瀑布比作雪,增强视觉效果。
- 对仗:如“山中紫雾,山下红云”,对称工整,增强音乐感。
- 拟人:通过“听暗壁潺湲”,赋予自然以人的感知。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探讨了人生的哲理,反思了历史与现实,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瀑布: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美。
- 紫雾、红云:象征神秘与梦幻。
- 七僧:象征佛教文化与智慧的追求。
- 老寺庙: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传承。
- 莲花:象征纯洁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七僧”象征着什么? A. 普通人
B. 佛教文化
C. 自然景观
答案:B -
诗的开头描绘了哪种自然景观? A. 太阳
B. 瀑布
C. 沙漠
答案:B -
“翠窝”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好的栖息环境
C. 忧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白居易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曾原郕的《木兰花》与李白的《庐山谣》,前者侧重自然与哲思,后者则表现豪情与壮志,两者风格迥异却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