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时间: 2025-01-04 14:03: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作者:张祥河
爱青萍作罽,风半约小池圆。
著一个诗舲,两枝画桨,几折桥偏。
采莲。五湖晚唱,唤鸬鹚清梦落谁边?
梦逐潮声远去,钓丝我意缠绵。
澄鲜。还洗镜中天。
峰影自娟娟。
记那回同载,零星茶灶,共客吹烟。
悠然。不惊细浪,但船头呼月照人便。
践却鲈鱼旧约,好秋红树今年。
白话文翻译:
我爱青萍编织成的帷帐,微风轻拂小池的水面。
我划着一只诗意的船,双桨轻摇,几处桥梁偏移了方向。
在采莲的时节,五湖的晚唱声中,唤醒了鸬鹚,清梦又落在何处?
梦随潮水的声响渐行渐远,钓丝将我的思绪缠绵。
水面清澈,仿佛洗净了镜中的天空。
山峰的倒影愈发娟秀。
还记得那次我们同乘小船,星星点点的茶灶旁,与客人一起轻烟缭绕。
悠然自得,不怕细浪拍打,只要船头月光照在人身上便好。
践行着与鲈鱼的旧约,今年的秋天又见红树。
注释:
- 青萍: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作织物材料。
- 罽:用青萍编制的帷帐或帐子。
- 诗舲:诗意盎然的船。
- 画桨:形容桨轻巧如画。
- 鸬鹚:一种水鸟,常用来捕鱼。
- 澄鲜:水面清澈鲜明。
- 镜中天:形容水面如镜,映照天空。
- 鲈鱼:一种鱼,常被用作比喻,象征着旧约或许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祥河,清代诗人,以作品细腻、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常常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与友人共享生活的悠然与美好。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是张祥河在某次游玩时所作,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时光的怀念。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之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是一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蕴含深厚情感的词作。张祥河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湖光山色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情怀。诗中提到的“青萍作罽”,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通过“采莲”与“鸬鹚”的意象,诗人传达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忆与友人同舟共渡的时光,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悠然。不惊细浪”的描写中,诗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强调了对生活中简单美好的珍惜。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致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给人以温暖与宁静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爱青萍作罽:表达了对自然植物的喜爱,青萍编织成的帷帐,暗示一种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
- 风半约小池圆:描绘了微风拂动水面,水波荡漾的美景,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
- 著一个诗舲:提到诗意的船,暗示着诗人对文艺生活的追求与享受。
- 两枝画桨,几折桥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划船的情景,传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
- 采莲。五湖晚唱:引入了采莲的场景,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人们的欢乐。
- 梦逐潮声远去:梦境随潮水远去,暗示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 澄鲜。还洗镜中天:水面清澈如镜,映照出天空,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清晰。
- 峰影自娟娟:山峰的倒影恬静而美丽,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记那回同载:回忆与友人同船的情景,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践却鲈鱼旧约:重提与鲈鱼的约定,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回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情感相结合,如“镜中天”形象地描绘出内心的宁静。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如“梦逐潮声远去”,表现出梦境的流动与无常。
- 对仗:整首词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悠然态度,传达出一种恬静与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萍:象征着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简单与宁静。
- 诗舲:象征着文艺与生活的结合,表达了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 鸬鹚: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活中乐趣的追求。
- 鲈鱼: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约定与情感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萍”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自然美
- C) 诗意生活
- D) 生活的复杂
-
诗中提到的“镜中天”主要描绘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宁静
- C) 兴奋
- D) 忧伤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
- C) 对历史的追忆
-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 B) 自然美
- B) 宁静
- B) 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木兰花慢》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对生活的感悟,李清照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而张祥河则在自然与友谊中寻找安慰。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友情与人生的感慨,但更注重哲理性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