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历数承尧禅,讴歌戴舜仁。
规模自宠远,法度谨持循。
俭约身先下,忧勤志在民。
万方无以报,雨泣但沾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顾了尧舜时代的治国理念,赞美了舜的仁德。皇帝的规模和气度远远超越了个人的宠爱,始终谨守法度,严格遵循。身先士卒的节俭与勤勉,忧虑百姓的安危,志向始终放在人民身上。对国家和百姓的恩德,万方百姓难以回报,只有泪雨湿透了手巾。
注释:
字词注释:
- 承尧禅:指承继尧帝的禅让制。
- 讴歌:赞美、歌颂。
- 规模:气度、规模。
- 法度:法律法规。
- 俭约:节俭、简约。
- 忧勤:忧虑和勤勉。
- 万方:四面八方,指天下人民。
- 雨泣:形容悲伤的泪水。
典故解析:
- 尧舜:古代中国传说中的明君,尧为尧帝,舜为舜帝,象征着仁德治国的典范。
- 禅让:古代君主将王位传给有德之人的制度,强调德治与民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戡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而闻名,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面临内外困扰之际,诗人以此歌颂孝宗皇帝的德行与治国理念,表达对皇帝的崇敬和对百姓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字句简洁而富有深意,开篇引入尧舜的历史典故,昭示君主应以仁德为本,治理国家。通过“规模自宠远”,诗人强调了君主的气度与风范,超越个人私情,体现出对法度的尊重和遵循。接下来的“俭约身先下”,则体现了皇帝的节俭,身为领导者,首先应做到勤勉与节约,以身作则,激励百姓。
“忧勤志在民”一句更是直指诗人关心民生的情怀,彰显出政治的根本在于为民服务,关心百姓的安危。这种情怀在最后一句“万方无以报,雨泣但沾巾”中达到了高潮,表达了对百姓深厚情感的无奈与悲伤,感叹虽有恩德,百姓却难以回报,唯有泪水相伴,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历数承尧禅” - 回顾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强调德治。
- “讴歌戴舜仁” - 赞美舜的仁德,体现古代君主的理想形象。
- “规模自宠远” - 君主的气度超越个人恩宠,强调法度。
- “法度谨持循” - 君主应严格遵循法度,维护国家秩序。
- “俭约身先下” - 君主应以身作则,推崇节俭。
- “忧勤志在民” - 忧虑百姓的安危,志向应在于民众。
- “万方无以报” - 百姓难以报答君主的恩德。
- “雨泣但沾巾” - 唯有泪水流淌,表达悲伤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规模自宠远”与“法度谨持循”的对比,突显君主的德行。
- 比喻:将皇帝的仁德比作雨水,滋润百姓的心田,反映出深厚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明君的回顾,赞美了孝宗皇帝的仁德与治国理念,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安危的忧虑与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尧舜:象征仁德治国的理想。
- 法度:象征法治与秩序。
- 俭约:象征领导者的品德。
- 雨泣:象征悲伤与对百姓的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代明君是指哪两位?
- A. 夏桀与商纣
- B. 尧与舜
- C. 汉武与唐宗
- D. 孟子与荀子
-
“俭约身先下”中的“身先下”意指什么?
- A. 身份低微
- B. 身体受损
- C. 以身作则、先行其事
- D. 身心疲惫
-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望
- C. 悲伤
- D. 愤怒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蔡戡的诗更侧重于政治仁德与民生关怀,而杜甫则多表现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情感基调相似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