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晏子近嚣尘,萧何处穷僻。我居城市间,而有山林适。一水带清泚,万竹环翠密。亦足了此生,人寿稀七十。
白话文翻译:
晏子生活在喧嚣的尘世,萧何却身处偏僻的地方。我虽然住在城市中,却有山林相伴。一条清澈的溪水流淌,万竹环绕,郁郁葱葱。这样的环境,足以让我满足于此生,毕竟人活七十年是稀少的。
注释:
- 晏子:指晏婴,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以智慧和机智著称。
- 萧何:指汉朝著名的政治家萧何,代表远离喧嚣的隐士。
- 穷僻:偏僻、幽静之地。
- 适:适宜、适合。
- 清泚:清澈的水流。
- 环翠密:形容竹林茂密,环绕四周。
- 亦足了此生:已足以让我满足于这一生。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晏子和萧何,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晏子的智慧与幽默,萧何的隐逸生活,都使得诗中表达出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思考与追求。诗人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戡,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和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
创作背景:
在经历了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后,诗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住所,诗中充分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作反映了宋代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蔡戡的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哲学思考。在城市的喧嚣与山林的宁静之间,诗人选择了后者,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渴望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清泚”“环翠密”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而宁静的山水图景,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同时,诗人也在感叹人生的短暂,七十年虽算长,但在自然面前却显得渺小。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晏子近嚣尘:晏子身处喧嚣的尘世,暗示了对繁华的反思与批判。
- 萧何处穷僻:萧何隐居偏僻之地,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 我居城市间,而有山林适:诗人虽在城市,却得以接触自然,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 一水带清泚,万竹环翠密:细腻描绘了山水竹林的美好,营造出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 亦足了此生,人寿稀七十:对人生的感慨,强调了对生命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晏子”和“萧何”比喻不同的人生态度。
- 对仗:诗中相关意象的对称,如“清泚”和“环翠”相互映衬。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揭示了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选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晏子:象征智慧与机智。
- 萧何:象征隐逸与宁静。
- 山林:象征自然和返璞归真的生活。
- 清水:象征纯净与生机。
- 万竹:象征繁茂与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晏子”和“萧何”分别象征什么? A. 喧嚣与隐逸
B. 繁华与安静
C. 智慧与愚昧
D. 城市与乡村 -
诗中“人寿稀七十”是什么意思? A. 生活长久
B. 人生短暂
C. 生活艰辛
D. 人生幸福 -
诗人住在城市中却向往自然,这体现了什么情感? A. 对物质的追求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他人的羡慕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田园的诗作,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反映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蔡戡与王维的作品对比:两者都强调自然的美,但蔡戡更关注人生感悟,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意境与音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