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座右》

时间: 2025-01-17 10:41:17

百年曾几时,君子早勤勖。

盗蹠以寿终,颜冉独窘促。

死生命自天,何用恶与欲。

所期德不朽,立志拔尘俗。

松柏自常青,丛棘一朝绿。

人恶不必扬,我善恐不足。

朝闻而夕死,奕世分荣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座右
百年曾几时,君子早勤勖。
盗蹠以寿终,颜冉独窘促。
死生命自天,何用恶与欲。
所期德不朽,立志拔尘俗。
松柏自常青,丛棘一朝绿。
人恶不必扬,我善恐不足。
朝闻而夕死,奕世分荣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君子应当早早地努力和追求。即使有些人能活得长久,也难免处于窘迫之中。生死由天决定,何必去追求恶与私欲?我所期望的德行是长存的,立下志向要远离世俗的纷扰。松柏常青,象征着不朽;而丛中的荆棘,虽一时绿色,也终将枯萎。对其他人的恶行不必去宣扬,而我自己的善行却常常感到不足。即使早上听到真理,晚上就算死去,也要明白名利的得失是多么微不足道。

注释:

  • 君子: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 盗蹠:指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长寿的人。
  • 颜冉:指窘迫或困扰的样子。
  • 德不朽:指道德品质的长存。
  • 拔尘俗:意指超越世俗的纷扰。
  • 松柏:象征长青不衰的品格。
  • 丛棘:指荆棘等杂草,象征短暂和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让恒(约1615年-约1690年),字仲明,号云山,清代诗人,学者。吴让恒为人崇尚道德,提倡勤勉和修身齐家,作品多反映出他对道德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书座右》写于清代,正是社会变革与个人道德追求交织的时期。诗人试图通过诗来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德行的重视。

诗歌鉴赏:

《书座右》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即以“百年曾几时”引入,给人以时间短暂的感悟,接着提到“君子早勤勖”,强调有德者应当勤奋努力。诗中对比了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长寿的人,和品德高尚却可能短命的人,显示出诗人对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

接下来的“死生命自天,何用恶与欲”,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物质欲望的超脱。诗人认为,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德不朽”,而非世俗的名利。松柏与丛棘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道德品质的常青与世俗繁华的短暂。

最后几句,通过“朝闻而夕死”之语,诗人表达出即使生命短暂,也要追求真理与美德。整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年曾几时:感叹人生短暂。
  2. 君子早勤勖:劝勉有德之人应早早努力。
  3. 盗蹠以寿终:揭示那些不正当的人也许能活得长久。
  4. 颜冉独窘促:表明那些人虽长寿,却常常处于窘迫之中。
  5. 死生命自天:生死由命运决定。
  6. 何用恶与欲:质疑追求邪恶与私欲的必要性。
  7. 所期德不朽:强调追求长存的德行。
  8. 立志拔尘俗:立志要超越世俗的纷扰。
  9. 松柏自常青:松柏象征坚韧与不朽。
  10. 丛棘一朝绿:荆棘虽青,但终究短暂。
  11. 人恶不必扬:不必贬低他人的恶行。
  12. 我善恐不足:对自己的善行常感不足。
  13. 朝闻而夕死:即便短暂也要追求真理。
  14. 奕世分荣辱:名利的得失并不重要。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松柏与丛棘的对比,强化了主题。
  • 反问:通过“何用恶与欲”引发读者思考。
  • 象征:松柏象征长青的德行,丛棘象征短暂的利益。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提倡道德和真理,反对追求物质和名利。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努力追求不朽的德行,超越世俗的纷扰。

意象分析:

  • 松柏:象征着坚定不移的品德和长久的生命力。
  • 丛棘:象征短暂和虚荣,暗示世俗利益的无常。
  • 君子:象征追求道德的人,代表理想人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百年曾几时”中的“几时”意指什么?

    • A. 很久
    • B. 不久
    • C. 每时
    • D. 常常
  2. 诗中提到的“松柏”象征什么?

    • A. 凋零
    • B. 繁荣
    • C. 长青
    • D. 短暂
  3. “人恶不必扬”中的“扬”指的是什么?

    • A. 扬名
    • B. 宣扬
    • C. 扬帆
    • D. 扬起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静夜思》相比,吴让恒的《书座右》更侧重于道德的追求,而李白的《静夜思》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深邃的思想和感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让恒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