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其一》

时间: 2025-01-17 09:59:35

兀坐一室中,澄观若止水。

群动既已息,万籁不到耳。

方寸涵灵台,光明畴与比。

此中无将迎,安用起磈礌。

蒙庄旷达人,亦未解斯旨。

如何逃虚空,跫然足音喜。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古诗 其一

作者: 吴祖修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兀坐一室中,澄观若止水。
群动既已息,万籁不到耳。
方寸涵灵台,光明畴与比。
此中无将迎,安用起磈礌。
蒙庄旷达人,亦未解斯旨。
如何逃虚空,跫然足音喜。


白话文翻译:

我静坐在屋中,心如止水般澄澈。
万物的喧嚣已经平息,耳边没有任何声响。
心灵的殿堂中,光明与智慧是何其相似。
在这宁静之中,没有人来招呼,何必起身迎接?
即使是蒙庄的高人,也未必理解这个深意。
我如何才能逃离这虚空,却又感受到脚步声的欢喜。


注释:

  • 兀坐:静静地坐着,形容无所事事。
  • 澄观:清澈的观察,心态宁静。
  • 群动:指万物的活动。
  • 万籁:形容自然界的声音。
  • 方寸:指内心,心灵之地。
  • 灵台:寓意心灵的明净。
  • 磈礌:岩石,形容迎接的繁琐。
  • 蒙庄:指蒙庄子,寓意高人。
  • 跫然:轻快的脚步声。

典故解析:

  • 蒙庄:提到的蒙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提倡自然无为,强调内心的宁静。
  • 此诗中意在表达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心灵的平静,反映出道家哲学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祖修,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著称。生于动荡不安的时代,吴氏以诗歌表达内心对宁静与真理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个人内心探索的时期,反映了诗人渴求内心宁静、超越世俗纷扰的思想境界。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平和的语调和深邃的哲思吸引读者的注意。开篇“兀坐一室中”,描绘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似乎在与自我对话,寻求内心的平和。随后的“澄观若止水”,让人联想到一种心灵的澄澈与清明。整个诗歌通过对“群动”和“万籁”的对比,强调了宁静的重要性,暗示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智慧。

“方寸涵灵台”的意象十分精妙,表明内心的空间盛装着光明与智慧,暗示着心灵的明亮与清晰。最后几句,“如何逃虚空,跫然足音喜”,则展现了诗人对虚空的思考,反映出一种对存在状态的哲学探讨。整体来看,诗歌不仅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求,也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兀坐一室中:表达了孤独和安静的状态,营造出一个内心的世界。
  2. 澄观若止水:形容心灵的平静与清澈,像静止的水面。
  3. 群动既已息:指外界的纷扰已经停止,强调内心的宁静。
  4. 万籁不到耳:无声的环境,增强了宁静的氛围。
  5. 方寸涵灵台:心灵如同一个容器,装满了智慧和光明。
  6. 此中无将迎:在这样的境界中,没有外界的迎接。
  7. 安用起磈礌:质疑迎接的必要性,表明宁静的优越性。
  8. 蒙庄旷达人:提到高人,强调智慧的难得。
  9. 亦未解斯旨:即使是明白人也难以理解这种深邃的意图。
  10. 如何逃虚空:思考如何超越表面的存在。
  11. 跫然足音喜:脚步声带来的欢愉,暗示对生命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灵的殿堂”比喻心灵的明亮与清晰。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使用“澄观”、“灵台”等意象,象征诗人内心的追求。

主题思想:

诗歌总体上反映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对喧嚣世界的反思。通过对宁静的渴望,诗人表达了道家思想对人生的深沉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止水:象征内心的平静和深邃。
  • 灵台:象征智慧和启迪。
  • 虚空:象征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群动既已息”指的是什么?

    • A. 外界的纷扰
    • B. 内心的平静
    • C. 朋友的来访
  2. “方寸涵灵台”中的“方寸”指的是?

    • A. 一寸的空间
    • B. 心灵
    • C. 身体
  3. 诗中提到的“蒙庄”是指哪个哲学流派的代表?

    • A. 儒家
    • B. 道家
    • C. 佛教

答案:

  1. A. 外界的纷扰
  2. B. 心灵
  3. B. 道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但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王维《鹿柴》:强调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具有相似的宁静氛围。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吴祖修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道家思想与文学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