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愁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0:09: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愁 其二
作者: 屠寄 〔清代〕
句骊首服未穷兵,千古常留衣帻城。
别国舟车初互市,中朝职贡拥虚名。
毋邱刻石将䃺泐,杨仆楼船息战争。
武德当年容抗礼,诸臣犹恐四夷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骊首(即骊山)这地方的军队尚未平定,千古以来仍旧留存着衣冠之地。
外国的船只和车子刚刚开始进行贸易,中原的贡品不过是虚名而已。
不应在邱地刻石以示威,杨仆的楼船也该停息战争。
在武德年间曾有容纳外族礼仪的气度,如今大臣们仍然恐惧四夷的轻视。
注释:
- 句骊: 指骊山,古代的名胜之地。
- 衣帻城: 形容古代的衣冠和城池,表示文化和礼仪的象征。
- 互市: 指进行贸易。
- 职贡: 指朝廷的贡品和职务。
- 毋邱: 可能指某个地名或特定的地方。
- 刻石: 在石头上刻字,通常用来留名或表明功绩。
- 武德: 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代表盛世。
- 四夷: 指外族,古时对外族的称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屠寄,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独特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著称。他的诗作往往融合了历史与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历史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外有压力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文化礼仪的思考。
诗歌鉴赏:
《又愁 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古代和当代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诗中提到的“骊首服未穷兵”,暗指国家尚未安定,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人民的生活。这种对历史的回顾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在描绘外部环境时,诗人指出“别国舟车初互市”,显示出国家在经济上的依赖与脆弱,同时也隐含着对文化自信的缺失。诗中提到的“拥虚名”,则是对当时社会名分与实质不符的批判,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后半部分的“毋邱刻石将䃺泐”,则是对战争的警示,呼吁人们珍惜和平。最后一句提到“诸臣犹恐四夷轻”,更是道出了当时统治者对于外族的畏惧与不安,反映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对现实的揭露,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句骊首服未穷兵:骊山的军队尚未平定,暗示国家动荡。
- 千古常留衣帻城:历史上文化和礼仪的象征依然存在。
- 别国舟车初互市:外族的商业活动开始频繁,反映出经济交往的增多。
- 中朝职贡拥虚名:中原朝廷的贡品多是空名,缺乏实质。
- 毋邱刻石将䃺泐:不应通过刻石来显示威严,暗示应放弃战争。
- 杨仆楼船息战争:呼吁停止战争,珍惜和平。
- 武德当年容抗礼:回忆盛世时对外族的礼遇。
- 诸臣犹恐四夷轻:大臣们依然害怕外族的轻视,反映出对外族的畏惧。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衣帻城”比喻文化的传承。
- 对仗: 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反讽: 通过对“虚名”的揭示,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国家的动荡与外族对国家的威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担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骊首: 暗示文化和历史的根基。
- 舟车: 象征贸易与联系。
- 刻石: 代表历史的痕迹和个人的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骊首”是指什么地方?
- A. 一座山
- B. 一座城
- C. 一片海
-
“中朝职贡拥虚名”的意思是:
- A. 中原的贡品有实质
- B. 中原的贡品多是空名
- C. 中原贡品对外有影响
-
诗中的“诸臣犹恐四夷轻”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外族的轻视
- B. 对外族的恐惧
- C. 对外族的尊重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意境优美,反映出对现实的淡泊。
- 《登高》: 通过对高处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又愁 其二》在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屠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