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陇头水
作者: 徐璨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西去穷荒恨,
东看故国愁。
一心悬两地,
双泪落风流。
羽檄秋偏急,
戎车夜不休。
壮夫轻出塞,
未到陇山头。
白话文翻译:
西去的荒凉让我满怀怨恨,
东望的故乡让我心中愁苦。
我一心牵挂两地,
泪水随风而落。
战书秋风中急促传递,
戎马夜间不停行进。
壮士轻装出征,
尚未抵达陇山的山头。
注释:
- 穷荒: 指偏远荒凉的地方。
- 羽檄: 古代传递战书的用具,象征战争的急迫。
- 戎车: 指军车,表示战争的进行。
- 壮夫: 壮年男子,特指出征的士兵。
- 陇山: 指陇山,地处今甘肃省,作为边塞的地理标志。
典故解析:
“陇山”在古代常被提及作为边塞的象征,诗中提到的“壮夫轻出塞”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争频繁的背景,表达出士兵出征的紧迫感和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璨,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边塞生活与战争情感,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及对战乱的忧虑。
创作背景:
《陇头水》创作于清代,正值动乱频繁、边疆战事不断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国事的忧虑与感慨。
诗歌鉴赏:
《陇头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战争背景下的复杂心情。诗的开头两句“西去穷荒恨,东看故国愁”,使用了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北方荒凉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接下来“一心悬两地,双泪落风流”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两地牵挂所带来的悲痛,泪水随着风飘洒,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悲伤。
后四句则转向战争的场景,“羽檄秋偏急,戎车夜不休”描绘了战事频繁的紧迫感,士兵在夜里出征,表现出壮士的勇敢与责任。最后一句“未到陇山头”则是对即将到来的艰苦与挑战的预示,同时暗示了对家国安危的深切关注和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构建了一个既有个人情感又有国家情怀的诗意空间,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与对战争的无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去穷荒恨: 向西望去,看到荒凉,心中充满怨恨。
- 东看故国愁: 向东看去,故乡的景象让我愁苦不已。
- 一心悬两地: 心思悬挂于两个地方,难以平静。
- 双泪落风流: 双眼泪水随着风流淌,表达内心的悲伤。
- 羽檄秋偏急: 秋风中战书急速传递,显示战事紧迫。
- 戎车夜不休: 军车在夜间不停地行进,表现出战争的持续。
- 壮夫轻出塞: 壮汉轻装出征,表现出士兵出征的场景。
- 未到陇山头: 尚未抵达陇山,暗示着前方的艰难。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西去与东看)、拟人(泪水随风而落)、象征(羽檄、戎车)等修辞手法,使情感更加深刻,意象更加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战争的忧虑,诗人通过描绘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传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西去穷荒: 代表偏远与无望,象征不幸的境地。
- 故国: 代表思乡之情,象征着温暖与安全。
- 泪水: 表达悲伤,象征着离别与痛苦。
- 羽檄: 象征战争的急迫与紧张气氛。
- 戎车: 代表战争与出征,暗示着士兵的使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羽檄”指的是什么?
A. 战书
B. 书信
C. 兵器 -
“双泪落风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
诗人对故国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深切思念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徐璨的《陇头水》更注重战争背景下的个人情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徐璨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边塞诗词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