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挽词三首》

时间: 2024-09-19 21:54:28

未易尧舜德,何须数舜功。

小心仍致孝,余事及平戎。

典礼从周旧,官仪与汉隆。

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易尧舜德,何须数舜功。
小心仍致孝,余事及平戎。
典礼从周旧,官仪与汉隆。
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白话文翻译:

这道德不容易达到尧舜的境界,又何必去数算舜的功绩呢?
小心谨慎仍然要尽孝道,其余的事情就要致力于平定边疆。
典礼仍然遵循周朝的旧制,官员的仪式与汉朝的隆重相同。
谁又知道其实本无所作,千古以来只自承这股风气。

注释:

  • 尧舜: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尧、舜是人们理想中的君主。
  • 数舜功: 指数算舜的功劳。
  • 小心仍致孝: 指谨慎行事,仍然要孝敬父母。
  • 平戎: 指平定边疆的任务。
  • 典礼从周旧: 指接受周朝的礼仪制度。
  • 官仪与汉隆: 指官员的儀式与汉朝的隆重相似。
  • 本无作: 指根本没有什么作为。
  • 千古自承风: 表示自古以来就承载着这种风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创作背景:

《神宗皇帝挽词三首》是苏轼为悼念宋神宗赵顼所作。神宗在位期间,推行变法,致力于增强国家力量,但因其后期的政治失误而受到历史的争议。苏轼此诗表达了对神宗的评价,既有对历史的深思,也有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尧舜德与舜功的比较,表达了对历史伟人德行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思考。诗中提到“小心仍致孝”,表明了苏轼对传统道德的重视,强调了在动荡的时代中依然要秉持孝道的信念。接着提到典礼与官仪,说明了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与借鉴,体现了苏轼的文化自觉。

“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一句则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历史并非一味追求功绩,而是由后人所传承的文化风气。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真挚,深切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挽词,更是一种对历史与道德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易尧舜德,何须数舜功: 这里表达了对尧舜德行之难的感慨,反映了对历史伟人的敬仰。
  • 小心仍致孝,余事及平戎: 强调了在复杂的政治生活中,孝道与安定国家的重要性。
  • 典礼从周旧,官仪与汉隆: 说明了对历史礼仪的传承和对汉代文化的认同。
  • 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反思历史的真实面貌,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

修辞手法:

  • 对仗: “尧舜德”与“舜功”形成对比,突显主题。
  • 比喻: 将历史人物的德行与后世的评价相联系,表现出历史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伟人德行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反思,强调了道德、孝道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尧舜: 象征着理想的统治者及道德标准。
  • : 代表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
  • 典礼: 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未易尧舜德”是指什么? A. 尧舜的功劳
    B. 尧舜的德行
    C. 尧舜的历史

  2. 诗中提到“小心仍致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小心谨慎要尊重历史
    B. 小心谨慎仍要尽孝道
    C. 小心谨慎要平定国家

  3. “千古自承风”反映了什么思想? A. 对历史的无奈
    B. 历史的传承与文化自觉
    C. 对政治的不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 都是通过历史人物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但李白更显豪放,苏轼则更显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