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司谏知邓州》

时间: 2025-01-19 13:39:42

南阳汉名都,其俗尚敦朴。

亡徒顷为盗,刺史安与角。

田野遂焦熬,蒿莱思沃濯。

兹虽得甘露,向己苦风雹。

更张固所重,下令未宜数。

且观道傍碑,文字今已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阳汉名都,其俗尚敦朴。
亡徒顷为盗,刺史安与角。
田野遂焦熬,蒿莱思沃濯。
兹虽得甘露,向己苦风雹。
更张固所重,下令未宜数。
且观道傍碑,文字今已剥。

白话文翻译:

南阳是汉朝的名都,当地风俗淳朴。
最近却有许多亡命之徒作恶,刺史又如何能与他们对抗呢?
田野已经干燥焦灼,蒿草和野菜渴望得到滋润。
如今虽然得到了甘露,却仍然遭受风雹的侵袭。
更换官员的事情本是重要的,但下令不宜频繁。
再看看路旁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如今已经剥落。

注释:

  • 南阳:指南阳地区,是汉朝的重要城市。
  • 亡徒:指亡命之徒,泛指盗贼等犯罪人员。
  • 刺史:是古代地方官员的称谓,负责管理一方事务。
  • 焦熬:指田地干枯、焦灼。
  • 蒿莱:指野生的植物,此处比喻农作物。
  • 甘露:指雨露,象征着滋润。
  • 风雹:指风和冰雹,象征灾害。
  • 更张:指更换、调整官员。
  • :指石碑,上面通常刻有文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溪,宋代诗人,曾任官职,精通诗词,尤其以古体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写实,常常反映社会现象与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南阳地区的风土人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盗贼横行和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官员无能的无奈与对百姓困境的同情。

诗歌鉴赏:

《孙司谏知邓州》是一首深具社会关怀的诗作。梅尧臣通过对南阳地区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不安。诗的开头,诗人提到南阳的淳朴风俗,随后却转入对亡命之徒作恶的叹息,这种强烈的对比,突显了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惶惶。在描述自然灾害时,诗人运用了“焦熬”和“甘露”的对比,表现出人们渴望得到滋润却又遭受自然灾害的无奈。最后,诗人提到石碑上的文字剥落,象征着历史的遗忘与无力感,暗示着社会的冷漠与对民生疾苦的忽视。

整首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与现实关怀,体现了梅尧臣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描写,更有对人心与社会的深刻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阳汉名都,其俗尚敦朴。

    • 南阳是汉代的名城,地方风俗淳朴,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
  2. 亡徒顷为盗,刺史安与角。

    • 近期亡命之徒频繁作恶,刺史面对这一局面无能为力,反映出官员的无能与社会的动荡。
  3. 田野遂焦熬,蒿莱思沃濯。

    • 田野干枯,植物渴望雨水,象征着自然的困境与农民的苦境。
  4. 兹虽得甘露,向己苦风雹。

    • 尽管有甘露滋润,但依旧遭遇风雹,象征着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5. 更张固所重,下令未宜数。

    • 更换官员是重要的事情,但不应频繁下令,反映出对官员任命的无奈与对治理的不满。
  6. 且观道傍碑,文字今已剥。

    • 看到路旁的碑文已剥落,说明历史的遗忘与社会的冷漠。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甘露”与“风雹”的对比,反映了命运的无常。
  • 象征:石碑的剥落象征着对历史的遗忘与无能为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南阳的描绘,表现了对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深切关怀,揭示了官员无能、民众困境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对改善社会的渴望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阳:象征着历史与传统,反映出古代文化的根基。
  • 亡徒:象征着社会动荡与法治的缺失。
  • 甘露与风雹:象征着自然的恩惠与灾难,反映出命运的无常。
  • :象征着历史的记忆与社会的冷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南阳是哪个朝代的名都?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
    D. 明朝

  2. 诗中“亡徒”指的是什么?
    A. 官员
    B. 农民
    C. 盗贼
    D. 学者

  3. 诗中的“甘露”象征什么?
    A. 甜蜜的果实
    B. 雨露的滋润
    C. 战争的胜利
    D. 诗人的情感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 杜甫《春望》:反映了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杜甫:梅尧臣的诗更关注地方民生与官员职责,而杜甫则更注重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百姓的同情。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反映了对自然的描写与对人事的感慨,但王维的诗风更为抒情,而梅尧臣则更具社会现实主义的特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