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郭初逢寺,长洲茂苑西。
塔风喧梵语,石雨暗唐题。
日莫山如染,春深草欲迷。
门前有流水,旧号越来溪。
白话文翻译:
出城后第一次遇到寺庙,长洲的茂盛园林在西边。
塔楼上的风传来佛教的梵音,石壁上隐约可见唐代的题字。
夕阳下的山仿佛被染上了色彩,春天的草木让人迷失方向。
寺门前流淌着小溪,昔日被称为“越来溪”。
注释:
- 郭:指城郭,城外。
- 初逢:第一次遇到。
- 长洲:指长长的洲,水中陆地。
- 茂苑:茂密的园林。
- 塔风:塔楼上吹来的风。
- 喧:声响大。
- 梵语:佛教的经典语言。
- 石雨:石壁上的雨滴,暗指刻有唐代诗人的题字。
- 欲迷:几乎要迷失方向。
- 越来溪:过去被称作“越来溪”的小溪。
典故解析:
- 梵语:指佛教的经典语言,常用于寺庙中诵经。
- 唐题:指唐代诗人的题词,常见于古寺庙及名胜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元肇,宋代高僧,以其诗作闻名,尤其在描写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方面颇具造诣。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枫桥》写于元肇出游之际,表现了他在自然美景与佛教文化交融中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哲理的思索。
诗歌鉴赏:
《枫桥》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交融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出城后的宁静与美好。诗的开头“出郭初逢寺”,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宁静的寺庙环境,长洲茂苑的景象则进一步描绘出自然的丰盈与生机。接着,诗人通过“塔风喧梵语”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氛围,增添了诗的宗教意蕴与哲学思考。日落时分,夕阳映照下的山如同染上了浓烈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春深草欲迷”则用以表达春日的迷离与缥缈,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梦境之中。
最后,诗人提到的“门前有流水”,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富有哲理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郭初逢寺:离开城郭,初次遇见寺庙,暗示一种新奇与探索。
- 长洲茂苑西:在长洲的西边,有茂密的园林,描绘出自然的美景。
- 塔风喧梵语:高塔上吹来的风带来了喧闹的佛教梵音,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
- 石雨暗唐题:石壁上隐约可见唐代的诗文,暗示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 日莫山如染:夕阳映照下的山如同被染上颜色,展现了自然的变化。
- 春深草欲迷:春天的草木繁茂,几乎让人迷失方向,表达春日的生机与迷离。
- 门前有流水:寺庙门前流淌着小溪,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 旧号越来溪:小溪曾被称为“越来溪”,传达一种怀旧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日莫山如染”,将山比作被染色的景象,增强视觉效果。
- 拟人:如“草欲迷”,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哲思,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时光的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信仰。
- 塔楼:代表着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
- 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春草:代表生机与希望,体现自然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洲”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片水中陆地
- C. 一座山
-
“塔风喧梵语”中的“梵语”指的是什么?
- A. 普通话
- B. 佛教经典语言
- C. 古代汉语
-
诗中提到的“越来溪”是指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条小溪
- C. 一座寺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强调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 李白的《夜泊牛头》:突出夜晚的宁静与思乡之情,与《枫桥》的春日景象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
- 胡适《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