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凄凉赋卖金。
偶逢风月一披襟。
倦游无味到而今。
竹叶暖余残腊昧,
梅花薰透早春心。
晚来生怕薄寒侵。
白话文翻译:
在哪里感受到凄凉,似乎连卖金的事情也显得无趣。偶然在风月之下,轻轻披上衣襟。如今的旅行已经乏味,到了现在这样的地步。竹叶在温暖中透出剩余的腊月气息,梅花的香气渗透了我对早春的期待。到了晚上,我生怕薄寒的侵袭。
注释:
字词注释:
- 凄凉:形容环境或心情悲凉、冷清。
- 赋:作诗、赋诗的意思。
- 披襟:将衣襟披开,表示一种轻松的状态。
- 倦游:疲倦的旅行,说明对游历的厌倦。
- 腊昧:腊月的气息,指冬季的残留。
- 薰透:香气渗透。
- 薄寒:轻微的寒冷。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旅途的疲惫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承谦(约1640-约1700),清代诗人,字子微,号清愚,江苏人。史承谦的诗作多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常融合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纠结之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个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浣溪沙十一首 其十一》是一首流露出诗人内心孤独与伤感的词作。诗人在开篇就以“何处凄凉赋卖金”表明了自己的处境,似乎连物质的追求也无法带来快乐。接着,诗人通过“偶逢风月一披襟”的描写,带出了一种与自然相融的宁静和瞬间的美好,但随之而来的“倦游无味到而今”却表明他对外界的厌倦与失落。
诗中“竹叶暖余残腊昧,梅花薰透早春心”一联,通过对竹叶与梅花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春天的气息与内心渴望。竹叶的温暖和梅花的香气,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但诗人却在“晚来生怕薄寒侵”的结尾中又回归到对寒冷的忧虑,显示出一种矛盾的心情。
整首诗借助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的心境变化,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思索与对自然的敏感,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凄凉赋卖金:在何处感受到的凄凉,连卖金这样的生活都显得无趣。
- 偶逢风月一披襟:偶然遇到美好的风月,轻轻披开衣襟,心情稍稍舒缓。
- 倦游无味到而今:到现在为止,游历已经变得乏味。
- 竹叶暖余残腊昧:竹叶透出温暖,仍有腊月的残留气息。
- 梅花薰透早春心:梅花的香气渗透了对早春的期待和向往。
- 晚来生怕薄寒侵:到了晚上,心中生怕寒冷的侵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气息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
- 对仗:使用“竹叶暖”与“梅花薰”形成对比,突显春天的气氛。
- 拟人:竹叶和梅花似乎都具备了感情,能够影响诗人的心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孤独与寒冷的无奈,展现了清代文人细腻的情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叶:象征生命的顽强与温暖。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香,往往与春天的希望联系在一起。
- 寒冷: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倦游无味”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生活的热爱
B. 对旅行的厌倦
C. 对诗歌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梅花”主要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希望
C. 夏天的炎热 -
“晚来生怕薄寒侵”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寒冷的恐惧
C. 对生活的乐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内心的感受。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写自然与人生感慨的作品。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对比,二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但史承谦更为细腻,苏轼则更显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精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史》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