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侍御余三同年》

时间: 2025-01-17 08:40:47

骢马乘来四载馀,京华处处避幡旟。

饱闻圣主求言诏,未见诸臣《谏猎书》。

岂是阳城方简默,不劳永叔代踌躇。

老生局外多私计,勿使吾曹望或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骢马乘来四载馀,京华处处避幡旟。饱闻圣主求言诏,未见诸臣谏猎书。岂是阳城方简默,不劳永叔代踌躇。老生局外多私计,勿使吾曹望或虚。

白话文翻译:

四年来骑着骢马来到京城,京华之地处处都在避开战旗和旌旗。我听说圣主在召求忠言,但却没有看到大臣们进谏的书信。难道真的是阳城的士人都沉默不语吗?不需要永叔(指王永叔)来代替他们踌躇。作为局外人,我心中有许多私下的算计,不要让我们这些人白白失望。

注释:

  • 骢马:指一种色毛的马,文中多指骏马,象征地位与荣耀。
  • 京华:指京城,特指当时的北京。
  • 幡旟:指战旗和旌旗,象征战争和动乱。
  • 圣主:指皇帝。
  • 阳城:指阳城(可能是指某地),此处用以代指士人。
  • 永叔:指王永叔,古代名士,象征理想的谏臣。
  • 老生:指年长的学者,局外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青芝(生卒年不详),字君贞,号青芝,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和情感真挚的诗作而著称。他的诗风融合了传统和个人体验,关注现实,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个人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士人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四年来骑马进入京城的经历,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反思。诗人在京华大地上,看到的不是繁荣的景象,而是战旗的避让,暗示着社会的不安定。诗人饱闻圣主求言,但却未见大臣们的谏书,显示了政治环境的沉默和无奈。诗句“岂是阳城方简默”表达了诗人对士人沉默不语的质疑,似乎在呼唤他们站出来发声,捍卫正义。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自称“老生局外”,暗示自己虽然身处于外,却对民生有深切的关注。他的“私计”暗示了对现状的不满与憧憬,期盼能够有所作为,帮助他人。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骢马乘来四载馀:诗人骑着骏马,表明自己在京城生活了四年。
  • 京华处处避幡旟:京城的景象并非繁荣,而是因为战乱而避开了旗帜,暗示社会动荡。
  • 饱闻圣主求言诏:诗人听闻皇帝召集大臣们献言。
  • 未见诸臣谏猎书:却没有看到任何大臣的谏言,反映了士人的沉默。
  • 岂是阳城方简默:难道阳城的士人都在保持沉默吗?
  • 不劳永叔代踌躇:不需要王永叔来替代他们犹豫不决。
  • 老生局外多私计:身为局外人的诗人,内心有许多私下的想法与计划。
  • 勿使吾曹望或虚:希望不要让大家的期待落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饱闻圣主求言诏,未见诸臣谏猎书”,形成鲜明的对比。
  • 排比:通过“岂是…不劳…”的排比形式增强语气。
  • 反问:通过“岂是…”的反问句式表达诗人的疑问与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士人的沉默与政治环境的动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士人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骢马:象征荣耀与地位。
  • 京华:代表国家政治中心,承载着人民期望。
  • 幡旟:暗示战乱与动荡,象征着不安的社会环境。
  • 阳城:象征士人,期望他们能够发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骢马”象征什么? A. 贫穷 B. 荣耀与地位 C. 旅游
  2. “京华处处避幡旟”中“幡旟”指的是什么? A. 战斗的号角 B. 战旗和旌旗 C. 节日的装饰
  3.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士人的什么期待? A. 沉默 B. 发声 C. 逃避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了动荡与士人的责任。
  • 《登高》(杜甫):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对比:

  • 《春望》《寄李侍御余三同年》都触及政治与士人的主题,但前者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更侧重对士人责任的呼唤。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提供关于刘青芝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
  2. 《中国古代诗词选》——收录多位诗人的作品,便于比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