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湖口县上下石钟山即东坡所记者是夕宿其下》
时间: 2025-01-01 15:19: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湖口县上下石钟山即东坡所记者是夕宿其下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上钟山,下钟山,两钟尔大何处悬。
沧波作杵天作簴,悬在江湖都会间。
蜀江西来一万里,章江南来会于此。
更著鄱阳与彭蠡,混同四水作一水。
万岁千秋撞不止,两钟可是难当抵。
上钟打得到骨髓,下钟打穿胸腹底。
世无坡老辨古器,谁知出自周与魏。
老夫不能认款识,愿闻大声开病耳,
今夜月明正无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上下石钟山的壮丽景象,诗人感叹两座钟山大得不可思议,仿佛悬挂在无边的江湖之间。蜀江西流千里,章江南来汇聚于此,鄱阳湖与彭蠡湖也在此交融,形成了一片浩瀚的水域。岁月长河中,这两座钟声不停地撞击着,响声之大让人难以抵挡。上钟声传入骨髓,下钟声穿透胸腹。世上已无苏东坡认得古器,谁能知晓这些钟声出自周朝与魏国。老夫我无法识别铭文,愿听那钟声为我开启耳朵,今夜月明无尘,宁静而美好。
注释
- 上钟山、下钟山:指的是湖口县的两座石钟山。
- 沧波作杵天作簴:形容波涛汹涌,宛如杵和簸箕,暗喻水流的力量和景象。
- 蜀江西来:蜀江来自西方,表示水的流向。
- 鄱阳与彭蠡:鄱阳湖和彭蠡湖是重要的水体,诗中提到它们的交汇。
- 坡老:指苏东坡,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 开病耳:愿意听钟声,暗含对古物的渴望和对历史的追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庐山人,宋代著名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主张诗歌应自然、真实,反对矫揉造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游览湖口县时,感受到上下石钟山的壮美,结合个人的感悟和历史的思考,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过湖口县上下石钟山即东坡所记者是夕宿其下》是一首极具自然美和历史感的诗作。诗中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上下石钟山的壮丽景象,同时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感慨。从“上钟山,下钟山,两钟尔大何处悬”开篇,带出山水的宏伟。接着,诗人用“沧波作杵天作簴”形象地刻画出江河的波涛汹涌,仿佛在与钟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在诗的中段,诗人结合地理知识,将蜀江与章江、鄱阳湖与彭蠡湖的交汇,巧妙地勾勒出一幅水面交融的壮观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最后,诗人直抒胸臆,对古器的迷茫与对历史的渴望,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整首诗在意境上层层递进,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深邃的人文思考,展现了杨万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上钟山,下钟山,两钟尔大何处悬”:对钟山的描绘,强调其雄伟。
- “沧波作杵天作簴”:用比喻手法,描绘波涛的形态。
- “蜀江西来一万里,章江南来会于此”:描绘江河汇聚,展现自然的壮观。
- “更著鄱阳与彭蠡,混同四水作一水”:进一步强调水的交融。
- “万岁千秋撞不止,两钟可是难当抵”:钟声悠扬,象征着历史的悠久。
- “上钟打得到骨髓,下钟打穿胸腹底”:形容钟声的震撼力。
- “世无坡老辨古器,谁知出自周与魏”:对历史的追忆与无奈。
- “老夫不能认款识,愿闻大声开病耳”:渴望聆听历史与文化的声音。
- “今夜月明正无滓”:描绘宁静的夜晚,暗含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波涛比作杵,增强了动感。
- 对仗:上下钟的对照,形成呼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钟声的描述夸张而生动,突出其震撼效果。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追思与对自然美的赞美,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文精神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钟声:象征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
- 山水:代表自然的壮丽与和谐,体现了诗人的自然观。
- 月亮:象征宁静与思考,暗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上钟山,下钟山”是指哪个地方的山?
- A. 黄山
- B. 石钟山
- C. 泰山
答案: B
-
“蜀江西来一万里”中的蜀江是指哪个地方的江?
- A. 四川
- B. 江西
- C. 湖北
答案: A
-
诗中提到的“坡老”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杜甫
- B. 苏东坡
- C. 李白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描绘山川壮丽,与杨万里的自然景观相似。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王维在山水诗的表现上,杨万里更侧重于历史与文化的交融,而王维更注重禅意与内心的感悟。两者在自然描写上都有独特的视角,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杨万里全集》
- 《宋代山水诗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