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後寒梅未苦繁,腊前暖蝶已偷还。
隔林日射池光动,碎却池中倒影山。
白话文翻译:
最后的寒梅尚未凋谢繁盛,腊月前的温暖蝴蝶已经悄悄归来。
阳光透过林间洒在池水上,水面上的光影摇曳,打碎了池中倒映的山影。
注释:
- 寒梅:冬季盛开的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 腊前:指农历腊月前,腊月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 暖蝶:指温暖时节的蝴蝶,象征春天的来临。
- 隔林:在树林的另一边。
- 池光动:池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样子。
- 碎却:打碎,指光影在水面的波动。
- 倒影山:池水中倒映的山景。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梅”和“蝶”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坚韧与春天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重视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期待。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寒梅与暖蝶的对比,表现了季节交替带来的生机与希望。首句中的“寒梅未苦繁”表达了寒冬中梅花的坚韧与生命力,梅花在严寒中傲然绽放,象征着不屈的精神。接着“腊前暖蝶已偷还”,则将视角转向春天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吸引了蝴蝶的归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复苏。
第三句“隔林日射池光动”描绘了阳光透过树林洒在池水上的美丽景象,光影的流动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活力。最后一句“碎却池中倒影山”则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水面上山影的波动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以及变化的美。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意象,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热爱,塑造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同时也隐喻了生活中的希望与坚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至後寒梅未苦繁”:最后的寒梅依旧盛开,表现出冬天的坚持。
- “腊前暖蝶已偷还”:腊月前的温暖使得蝴蝶悄然归来,象征春天的气息。
- “隔林日射池光动”:阳光透过树林,光影在水面上跃动,展现活力。
- “碎却池中倒影山”:水面波动打碎了山影,象征着变化与流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与蝴蝶的对比引入,表现生命的坚韧与春天的回归。
- 拟人:蝴蝶的“偷还”使其具有了人的特性,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意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命的希望,展现了在寒冬中仍然存在的生命力,渗透着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寒梅:坚韧、顽强,象征冬天的生命力。
- 暖蝶:春天的象征,代表着温暖与生机。
- 阳光:光明、希望,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池水:变化与流动,体现生活的瞬息万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腊前暖蝶”主要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
“隔林日射池光动”中“光动”主要描绘了什么? A. 水面波动
B. 云彩变化
C. 风吹树叶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生命的坚韧? A. 蝴蝶
B. 寒梅
C. 阳光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和王安石的《梅花》都以梅花为主题,前者强调梅花的坚韧与春天的期待,后者则更侧重于梅花的清香与孤傲。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