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黼主簿叔惠诗之韵》

时间: 2025-01-17 09:41:54

薄宧江湖苦异途,十年骨肉隔音书。

此行政尔见公面,又迫归欤巾我车。

安得从容林下去,相从漫浪物之初。

念公不是渔竿客,合结丝约立玉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宧江湖苦异途,十年骨肉隔音书。
此行政尔见公面,又迫归欤巾我车。
安得从容林下去,相从漫浪物之初。
念公不是渔竿客,合结丝约立玉除。

白话文翻译:

薄雾笼罩的江湖上,我独自一人,艰难地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十年间,亲人之间的联系只能通过书信来维系。今天你我相见,真是难得,但又要急着回去,仿佛要打包行李。
我希望能够悠闲地在林间游玩,与你一起漫游在大自然的开端。想起你并非是一个捕渔者,我们的约定如同丝线般细腻,宛如一座玉石般的美好。

注释:

  • 薄宧:薄雾,形容水边的雾气。
  • 江湖:指江河湖泊,常用来比喻漂泊的生活。
  • 骨肉:亲人,通常指父母、子女等。
  • 音书:音信和书信。
  • 行政:或作“今朝”,指今天。
  • 巾我车:意指急忙收拾行囊,准备启程。
  • 从容:安闲自在。
  • 漫浪:随意游荡。
  • 渔竿客:指以捕捞为生的人,寓意不拘一格的人。
  • 丝约:比喻细腻的约定或情谊。
  • 立玉除:比喻美好的约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陆游、梅尧臣并称。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有田园诗的情趣。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杨万里与朋友久别重逢之时,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重聚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真挚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重聚的珍贵。开头“薄宧江湖苦异途”一句,设定了诗的背景,薄雾中的江湖象征着诗人孤独的旅途。十年的时间将亲人隔离,让人倍感思念,诗人通过书信来维系这份情感,这种隔阂让人感到无奈与苦涩。接下来的“此行政尔见公面”,表达了重逢的喜悦,但随之而来的“又迫归欤巾我车”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无奈。
“安得从容林下去”表达了诗人渴望悠闲生活的想法,想要与友人一起游玩,享受自然的美好。这种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最后两句更是强调了友人之间的情谊,“念公不是渔竿客”表明友人与捕渔者的不同,强调他们的约定如丝般细腻,珍贵而美好。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软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薄宧江湖苦异途:描绘了诗人在江湖的孤独旅途,感受到生活的艰难。
    • 十年骨肉隔音书:表达了与亲人之间的思念与沟通只能依靠书信,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此行政尔见公面:重聚的喜悦与对面而谈的期待。
    • 又迫归欤巾我车:时间的紧迫感让重聚的喜悦显得更加珍贵。
    • 安得从容林下去:渴望与友人一起悠闲自在地享受生活。
    • 相从漫浪物之初:共游自然之美,回归自然的初衷。
    • 念公不是渔竿客:强调友人并非世俗之人,暗示深厚的情谊。
    • 合结丝约立玉除:比喻两人之间的约定如丝般细腻,珍贵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谊比作丝线,形象地表达了其细腻与珍贵。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的韵律,增强了音律美感。
    • 意象:薄雾、江湖、林下等意象丰富,表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描绘,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以及生活中的孤独感,强调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江湖: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漂泊,暗示孤独与思念。
  • 薄宧:代表了生活中的迷雾和不确定性。
  • 林下:象征着宁静与悠闲,渴望逃离现实的喧嚣。
  • 丝约:比喻亲密的约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薄宧江湖苦异途”中的“薄宧”指的是什么? A. 夜晚
    B. 雾气
    C. 雪花
    D. 晴天

  3. 诗中提到“十年骨肉隔音书”,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忧伤
    D. 安宁

  4. “安得从容林下去”中的“从容”是什么意思? A. 慌忙
    B. 悠闲
    C. 忐忑
    D. 忙碌

答案

  1. B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陆游的《游山西村》和杨万里的《和文黼主簿叔惠诗之韵》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但陆游更侧重于豪情壮志,而杨万里则注重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