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月五首
作者: 苏轼 〔宋代〕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白话文翻译:
夜深时分,山间的明月升起,宛如玉塔静卧在微微的波澜之上。
这景象就像在西湖边,站在涌金门外欣赏那样。
冰冷的明月横挂在浩瀚的海面上,香雾飘入楼中,令我倍感寒意。
不如先停下马鞭,且不急于上路,让这一轮明月照亮我手中这杯残酒。
注释:
- 一更:夜晚的第一更,指的是午夜时分。
- 吐月:指月亮从山间升起。
- 玉塔:比喻明亮的月光如同玉制的塔楼。
- 微澜:指轻微的波浪。
- 涌金门:西湖的一处著名景点,意指在此观景。
- 冰轮:指明月,形象地表达其冷亮的特性。
- 香雾:指夜晚的雾气,带有轻柔的香气。
- 照我一杯残:指明月照在自己手中的酒杯上,暗示孤独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领域都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豪放的词风和细腻的诗风著称。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曾被贬谪,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江月五首》创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诗中描绘了月夜下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他在逆境中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他豁达的性情与深沉的哲理。
诗歌鉴赏:
苏轼的《江月五首》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哲思而著称。首句“一更山吐月”开宗明义,描绘了夜深时分,明月从山间升起的动人景象。作者以“玉塔卧微澜”形象地比喻月光的柔和与宁静,令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那份安详。
接下来的“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则将视野扩展至西湖,借助具体的地理位置,唤起了人们对西湖美景的共鸣。这种空间的转换,增强了诗的代入感和画面感。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句中,冰冷的明月与寒雾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尤其是“香雾”二字,增添了一丝温柔的细腻,仿佛是在描绘夜晚的寂静与孤独。
最后两句“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露了作者对孤独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悟。月光照耀下的残酒,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孤独,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洒脱与淡然,表现了苏轼特有的豁达与洒脱。
整首诗在景、情、理的交汇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淡然处世的态度,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更山吐月:描绘夜深时分,明月从山间升起的景象,暗示时光的流逝。
- 玉塔卧微澜:用“玉塔”比喻明亮的月光,表现其宁静与美丽。
- 正似西湖上:用西湖的美景引入,增强诗的意境。
- 涌金门外看:指向具体的地理位置,使诗意更为鲜明。
- 冰轮横海阔:描绘明月在浩瀚海面上的壮阔景象。
- 香雾入楼寒:通过香雾的描绘,表现夜晚的清幽与寒意。
- 停鞭且莫上:表达诗人在此时此刻停下脚步的心境。
- 照我一杯残:明月照耀着自己手中的残酒,象征孤独与对人生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塔”比喻明月,生动形象。
- 对仗:如“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山吐月”,赋予了山与月以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苏轼在孤独与寂静中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他对生命无常的豁达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孤独、思乡和清静。
- 山:象征稳重与宁静,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 酒:象征人生的苦涩与欢愉,表现诗人对生活的反思。
这些意象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鲜明的画面,也在情感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更山吐月”中的“一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早晨
B. 午夜
C. 下午
D. 黄昏 -
诗中提到的“香雾”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A. 寒冷
B. 温暖
C. 清幽
D. 烧焦 -
“停鞭且莫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赶路的急切
B. 想要停留的惆怅
C. 享受美景的愉悦
D. 忧愁的沉重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孤独与洒脱。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交融。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江月五首》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在主题上都涉及月夜,但苏轼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沉思与哲理,而李白则更显豪情与洒脱。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