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青潍将谢承制》

时间: 2025-01-06 04:11:51

吾皇有意缚单于,槌破铜山铸虎符。

骁将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领五千都。

周王常德须攘狄,汉帝雄才亦尚儒。

君学本兼文武术,功名不必读孙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青潍将谢承制
苏轼

吾皇有意缚单于,槌破铜山铸虎符。
骁将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领五千都。
周王常德须攘狄,汉帝雄才亦尚儒。
君学本兼文武术,功名不必读孙吴。

白话文翻译

我皇有意想要俘获单于,像是锤子打破铜山铸造虎符。
骁勇的将领新近任命三十六位,精锐的士兵共领五千。
周王常德需要抵御敌人,汉帝雄才也崇尚文治。
你学习应该兼顾文武的本领,功名不必只看《孙子兵法》和《吴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捆绑,俘获。
  • 单于:古代游牧民族的首领,此处指敌人。
  • :锤,打击。
  • 铜山:传说中的神山,象征艰难的任务。
  • 虎符:古代兵符,象征皇权与军令。
  • 骁将:勇猛的将领。
  • 周王常德:指周朝的统治者,强调军事防御的重要性。
  • 汉帝:指汉朝的皇帝,强调文治的重要性。
  • 孙吴:指《孙子兵法》和《吴子》,古代兵书,强调军事战略。

典故解析

  • 周王常德汉帝雄才:引自历史上著名的两位王朝,强调文治与武功的结合。
  • 虎符:象征着皇权与统治,古代用以下达军令的信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及政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涉猎广泛,成就斐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及对将领的期望。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艰苦,但他并未放弃对国家的关心,表现出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歌鉴赏

《赠青潍将谢承制》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古诗,通过对古代帝王将相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与对将领的寄托。诗中以“吾皇有意缚单于”开篇,直接引入国家大事,展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关注。接着提到“槌破铜山铸虎符”,既表现了皇帝的雄心壮志,也暗含了将领们需要承担的重任。

“骁将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领五千都”则强调了将领的重要性,显示出诗人对新任将领的信任与期待。后面提到的历史典故,周王与汉帝,进一步增强了诗的历史感和深度,表明文武结合的治国理念。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既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又传达了对未来的希望,是一篇极具时代感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皇有意缚单于:表达了皇帝征战的决心,强调了国家的军事目标。
  • 槌破铜山铸虎符:比喻艰难的任务,象征着皇帝需要打破困难,建立权威。
  • 骁将新除三十六:指出新任将领的数量,体现出对新血液的渴望。
  • 精兵共领五千都:描述了军队的精锐,突出了战斗力。
  • 周王常德须攘狄:强调历史上周王面临外敌的压力,传达出防御的重要性。
  • 汉帝雄才亦尚儒:表明汉朝注重文治,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 君学本兼文武术:劝导对方在学习上应兼顾文武,体现出对人才的期望。
  • 功名不必读孙吴:传达出对传统兵法的反思,主张因势利导的实践才能更重要。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如“槌破铜山”与“铸虎符”的对照,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文武并重的重要性,表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将领的期望,呼应了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需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符:象征权力与威望。
  • 铜山:比喻艰难的环境和任务。
  • 骁将:象征军事力量及才能。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与信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虎符”象征什么?
    A. 权力 B. 财富 C. 文化 D. 友谊

  2. 苏轼在诗中强调了什么样的人才?
    A. 只懂文的人 B. 只懂武的人 C. 文武兼备的人 D. 不学习的人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写怀》 by 岳飞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苏轼的“赠青潍将谢承制”与岳飞的《满江红·写怀》均体现出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但苏轼更强调文武结合的理想,而岳飞则以慷慨激昂的方式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与对国家的忠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