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秋暮雨霁,偕柔嘉娣游河渚》
时间: 2025-01-08 00:33: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秋暮雨霁,偕柔嘉娣游河渚
作者: 钱凤纶 〔清代〕
云暗山光,风和竹韵。
晚来庭院寒成阵。
玉纤无力整残妆,
倩人花下扶蝉鬓。
为爱登临,顿消愁闷。
烟霞似与蓬莱近。
昨宵雨过嫩苔生,
归来踏得双鸳润。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翻译:
秋天的傍晚,雨后天晴,我与温柔的佳人一同游玩在河边。
云雾笼罩着山光,微风送来竹林的韵律。
傍晚时分,庭院里寒意阵阵。
她的纤手无力地整理着残妆,
倩影在花下轻扶着蝉鬓。
为了这份爱意,登高望远,瞬间驱散了愁闷。
烟霞似乎与仙境蓬莱相近。
昨夜的雨过后,嫩绿的苔藓悄然生出,
我归来时踏上了这双鸳鸯般的湿润。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暗山光:云雾笼罩,山色朦胧。
- 竹韵:指竹林的风声、韵味。
- 玉纤:形容女子的手如玉般纤细。
- 倩人:美丽的女子。
- 扶蝉鬓:扶着头发,形容女子的妆容。
- 烟霞:指云雾、彩霞。
-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美好与超然。
典故解析:
- 蓬莱: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作长生不老和仙境的象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凤纶(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婉约,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雨后,表达诗人与友人游玩、享受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蕴含了对生活的珍惜与对美好瞬间的留恋。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通过清新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诗人在秋暮雨霁时与友人游玩的愉悦情景。开篇的“云暗山光,风和竹韵”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接着,诗人描绘了庭院中的寒意,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孤独感。
“玉纤无力整残妆,倩人花下扶蝉鬓”一句,展现出女子的温柔与娇美,似乎在为秋天的落寞而感到无力,然而“为爱登临,顿消愁闷”则转瞬之间打破了这种愁苦,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珍惜。最后两句“烟霞似与蓬莱近,归来踏得双鸳润”更是将自然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美好瞬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暗山光,风和竹韵:描绘秋天的山景,云雾缭绕,微风拂过竹林,形成和谐的自然景象。
- 晚来庭院寒成阵:傍晚时分,庭院中阵阵寒意袭来,似乎带着一丝孤独。
- 玉纤无力整残妆:女子的手如玉般纤细,整理着已残破的妆容,显示出她的娇弱与美丽。
- 倩人花下扶蝉鬓:她在花下轻轻整理头发,显得温柔而动人。
- 为爱登临,顿消愁闷:因爱情而登高望远,瞬间驱散心中的愁苦。
- 烟霞似与蓬莱近:自然的烟霞仿佛与仙境相近,表达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 昨宵雨过嫩苔生:昨夜雨过后,嫩绿的苔藓悄悄生长,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归来踏得双鸳润:归来时,脚下踏着湿润的苔藓,仿佛是双鸳鸯游弋,体现了诗人的愉悦与陶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手比作玉,形象而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生命,如“烟霞似与蓬莱近”,展现出自然的神秘感。
- 对仗:如“倩人花下扶蝉鬓”与“为爱登临,顿消愁闷”,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友情与爱情的珍惜,以及在生活中寻找快乐与希望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变化与柔和。
- 山光: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 竹韵:象征清雅与宁静。
- 玉纤:代表女子的娇美与柔弱。
- 蓬莱:象征理想与美好生活。
- 双鸳:象征爱情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钱凤纶
C. 杜甫 -
“云暗山光”中的“云”主要指什么?
A. 雨
B. 云雾
C. 雪 -
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什么?
A. 仙境
B. 战场
C. 城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秋天的细腻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 苏轼的《定风波》: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了个人情感,展现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诗词对比:
- 钱凤纶的《踏莎行》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后者则表现出豪放的个性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踏莎行》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同时提升古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