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过丹峰庵
作者: 刘子翚 〔宋代〕
原文展示:
杖策到丹峰,开轩对绿丛。
禅心清似水,客鬓乱如蓬。
鼓有谯门日,莺花上巳风。
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
白话文翻译:
我拄着竹杖,来到丹峰寺,打开窗户,面对那片绿意盎然的丛林。
我的禅心清澈如水,而我作为客人的头发却乱得像蓬草。
寺中鼓声传来,正好是谯门的阳光,黄莺在花间唱着,春风徐徐吹来。
遇见路人,我不禁借问,您知道庞翁隐居在哪个地方吗?
注释:
- 杖策:拄着的竹杖。
- 丹峰:指丹峰庵,可能是一个山名或寺名。
- 开轩:打开窗户。
- 禅心:指修行人的内心宁静。
- 谯门:古代城门的一种,常用来指代城市或城池。
- 上巳:农历三月初三,传统的节日。
- 庞翁:隐士庞蕴,古代隐士,常被称为庞翁。
典故解析:
庞翁指的是庞蕴,他是一个隐士,常被后人崇敬。诗中提到他,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风清新脱俗著称,擅长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历丹峰庵时,表现了他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丹峰庵的悠闲景象,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开头两句直接描绘到达丹峰庵后的情景,绿丛的生机与作者的内心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一种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禅心清似水”的比喻,表现出内心的宁静,而“客鬓乱如蓬”则反映出他作为旅人的不拘一格,透露出一种洒脱的态度。后两句则通过鼓声与春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最后一句以对庞翁的询问收尾,既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增添了一丝人情味。整首诗风格清新,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杖策到丹峰”:作者到达丹峰庵,带着竹杖,说明其为游者。
- “开轩对绿丛”:打开窗户,面对绿意,表现出自然的美好。
- “禅心清似水”:内心如水般清澈,体现出修行者的宁静。
- “客鬓乱如蓬”:作为旅人,头发凌乱,表现出洒脱。
- “鼓有谯门日”:鼓声与阳光结合,暗示时间的流逝。
- “莺花上巳风”:春天的气息,生动描绘自然景象。
- “逢人相借问”:与人交谈,增加了人情味。
- “何地隐庞翁”:询问隐士的位置,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禅心清似水”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洒脱与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丹峰:象征高洁与隐逸。
- 绿丛: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禅心: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 庞翁:代表隐士文化与对隐逸的向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刘子翚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庞翁”是指: A. 隐士庞蕴
B. 诗人白居易
C. 唐代画家
D. 文人李白 -
“禅心清似水”的意思是: A. 心情如水般清澈
B. 水是清澈的
C. 心情复杂
D. 水是冰冷的
-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登高》—杜甫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描写表现出诗人对内心平和的追求,风格上都倾向于清新脱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