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4-09-19 20:41:13

落尽梅花春转浓。

朝云散去久无踪。

愁催白发三千丈,路隔蓬山一万重。

缘已尽,思何穷。

小蛮针线手亲封。

他生再见西湖畔,同听僧楼一杵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尽梅花春转浓。朝云散去久无踪。愁催白发三千丈,路隔蓬山一万重。缘已尽,思何穷。小蛮针线手亲封。他生再见西湖畔,同听僧楼一杵钟。

白话文翻译:

梅花已落,春天愈发浓厚;晨雾散去,已久不见其踪影。愁苦催促着我的白发,仿佛有千丈之长;旅途遥远,蓬山阻隔更是万重。缘分已尽,思念无穷无尽。那小蛮的针线手,亲手缝制的信物。他生再见时,恰在西湖边,再次听到僧楼的钟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梅花: 象征早春的花,代表着凋零与离别。
  • 愁催白发: 意指愁苦使人衰老,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 蓬山: 表示遥远而高耸的山,象征着障碍与距离。
  • 小蛮: 可能指作者心中所念的女子,带有亲昵的称呼。
  • 针线手亲封: 意指通过针线缝制的信物,表达情感。

典故解析:

  • 西湖: 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象征着美好的回忆和情感寄托。
  • 僧楼一杵钟: 僧楼的钟声常常用于表达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因其词作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称赞。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常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鹧鸪天》在清代盛行的背景下创作,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与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春天时节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愁苦。开篇“落尽梅花春转浓”一句,梅花的凋零象征着往日的美好已成回忆,而春天的浓厚则暗示时间的流逝,愁苦随之而来。接下来的“愁催白发三千丈”更是将内心的忧愁具象化,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无情,愁苦似乎延绵无尽,令人倍感苍凉。

“路隔蓬山一万重”则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像重重山峦般阻隔着思念。随后“缘已尽,思何穷”更是直接表达了缘分的尽头与思念的无尽,感情的纠葛让人无从解脱。

最后几句则转向了对未来的展望,尽管缘分已尽,但“再见西湖畔,同听僧楼一杵钟”又让人感受到一丝希望与美好,似乎在暗示着即便人生多舛,仍有重逢的可能。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尽梅花春转浓: 梅花已落,春天愈加浓烈,暗示离别的伤感。
  • 朝云散去久无踪: 清晨的云雾已经散去,留不住那短暂的美好。
  • 愁催白发三千丈: 愁苦使人衰老,夸张地表达忧愁的深重。
  • 路隔蓬山一万重: 遥远的距离仿佛有万重山峦阻隔。
  • 缘已尽,思何穷: 缘分已尽,思念却无穷无尽。
  • 小蛮针线手亲封: 思念的寄托,来自那位心中女子的信物。
  • 他生再见西湖畔,同听僧楼一杵钟: 对未来重逢的渴望,寄托在西湖的美好回忆中。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愁苦比作白发,强调岁月的无情。
  • 夸张: "三千丈"、"一万重"夸大了思念与距离,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愁苦,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重逢的渴望。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内心情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爱情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 象征着美好与离别。
  • 白发: 象征着岁月与愁苦。
  • 蓬山: 代表着距离与障碍。
  • 西湖: 寄托着美好的回忆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什么?

    • A. 美好与离别
    • B. 春天的到来
    • C. 友情
  2. “愁催白发三千丈”中“白发”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岁月的流逝
    • C. 快乐
  3. “路隔蓬山一万重”表达了什么?

    • A. 旅行的快乐
    • B.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C. 风景的美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对比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离愁别绪,虽然两者都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但汪东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融入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两者在情感的细腻描写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古典诗词艺术与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