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1-17 10:3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釭乍剔人无语,月明愁近阑干。
夜沈沈地锦衾宽。频添香兽,犹怯早春寒。
小院落尘惊簌簌,乱风吹到更残。
断云斜月,都在隔帘看。
白话文翻译:
银色的灯光刚刚亮起,房间里静悄悄的,无人交谈。明亮的月光照在栏杆上,让我心中愁苦。夜晚幽暗而绵长,锦被宽大舒适,但我频频添加香料,仍然感到早春的寒意。小院中的尘土在风中轻轻飘落,狂风吹来,愈加凋零。斜挂的云和月亮,都在帘子外静静观望着我。
注释:
- 银釭:银色的灯具,这里指代灯光。
- 乍剔:刚刚点亮,形容灯光刚出现的状态。
- 阑干:栏杆,通常指阳台或窗户的护栏。
- 锦衾:华丽的被子,象征温暖和舒适。
- 香兽:香料,特别是用于熏香的物品。
- 惊簌簌:形容尘土轻轻飘落的声音。
- 断云斜月:云层断断续续,斜挂的月亮,描绘了一种孤寂的夜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1688–1764),字子文,号雪窗,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清丽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
创作背景:
《临江仙》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文人心境复杂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孤寂与愁苦,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临江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浓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开头两句“银釭乍剔人无语,月明愁近阑干”,用银色灯光的亮起与明亮月光的照射,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忧伤的氛围。诗人以“无语”二字,透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接下来的“夜沈沈地锦衾宽”,将夜晚的宁静与被子的温暖并置,虽然外界寒冷,内心却渴望温暖。频添香兽的细节,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但又因“犹怯早春寒”而感到无奈,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小院落尘惊簌簌”的描写,增添了场景的动感和生活的真实感,尘土在风中飘散,仿佛是在映射诗人心中愁苦的情感。最后的“断云斜月,都在隔帘看”,则将情景与情感融合,云和月的存在,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对孤独的深刻体验,同时也折射出清代文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银釭乍剔人无语”:灯光刚亮,房内静默。
- “月明愁近阑干”:明月照栏干,愁绪袭来。
- “夜沈沈地锦衾宽”:夜色沉沉,被子宽大舒适。
- “频添香兽,犹怯早春寒”:不断添加香料,却仍感寒冷。
- “小院落尘惊簌簌”:小院里的尘土轻落,打破宁静。
- “乱风吹到更残”:狂风袭来,景象愈加凋零。
- “断云斜月,都在隔帘看”:云月斜挂,静静注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釭”比作灯光,赋予其明亮与温暖的特性。
- 拟人:云和月被赋予了观察人间的能力,增添了诗意。
- 对仗:如“断云斜月”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孤独与愁苦展开,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温暖的渴望。诗中的意象与情感交织,展现了清代文人深刻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釭:象征着温暖与宁静。
- 月光:代表着孤独与思考。
- 锦衾:象征奢华与舒适,暗含内心的渴望。
- 香兽: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云月:代表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银釭乍剔”中的“乍剔”意为: A. 昏暗
B. 刚亮
C. 轻轻 -
诗中“月明愁近阑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愁苦
C. 忧伤的思念 -
“小院落尘惊簌簌”描绘了什么场景: A. 热闹的宴会
B. 寂静的院落
C. 繁华的街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对比袁克文的《临江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但袁克文更强调孤独的氛围,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思念之情,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