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明真法师成都徐季广居士来书勉以脚跟下事,感赋》

时间: 2024-12-29 17:51:43

万里寄良箴,常惭道未深。

达生空有愿,避世岂无心?

窗外波光定,岩前古木森。

遥闻市井闹,时或发长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寄良箴,常惭道未深。
达生空有愿,避世岂无心?
窗外波光定,岩前古木森。
遥闻市井闹,时或发长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诗人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远方,内心常常因修行未深而感到惭愧。虽然他有对人生的愿望,但也明白要避世并非没有心思。窗外水波荡漾,岩前古木苍翠,诗人偶尔听到市井的喧嚣,心中不禁发出悠长的吟唱。

注释:

  • 万里:指遥远的距离,表示思念的深切。
  • 良箴:好的劝告或警诫。
  • :羞愧,内心的自责。
  • 达生:通达生死,理解生命的意义。
  • 空有:空灵与实际的愿望。
  • 避世:逃避世俗的纷扰。
  • 波光:水波的光影。
  • 岩前古木:指古老的树木,象征稳重与永恒。
  • 市井:市集,代表世俗的生活。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避世”与“长吟”的主题可与古代隐士文化相联系,隐士往往选择远离市井喧嚣,追求精神的宁静和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巨赞,清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上常带有淡泊明志的气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在纷扰的社会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面对社会的喧嚣,作者更倾向于追求精神世界的安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宁静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开头两句“万里寄良箴,常惭道未深”,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显示出他对修行深度的不满和追求。接下来的“达生空有愿,避世岂无心”则是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人虽然希望追求理想,但也意识到这种追求并非易事。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充满了生机,“窗外波光定,岩前古木森”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遥闻市井闹,时或发长吟”则展现了诗人在市井喧嚣中难以避免的思绪波动。整首诗在平静与喧嚣之间反复穿梭,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里寄良箴:诗人远隔千里,寄托良好的劝诫。
  2. 常惭道未深:常常因修行不够而感到惭愧。
  3. 达生空有愿:虽然对生命有理想和愿望,但也意识到其虚无。
  4. 避世岂无心:选择避世,并非没有欲望和追求。
  5. 窗外波光定:窗外水波平静,象征内心的宁静。
  6. 岩前古木森:古老的树木生机盎然,代表自然的永恒。
  7. 遥闻市井闹:远处传来市井的喧嚣,提醒着世俗的存在。
  8. 时或发长吟:在这种喧嚣中,诗人偶尔也会吟唱,表达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比作窗外的波光与市井的喧嚣。
  • 拟人:水波的“定”与古木的“森”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 对仗:在“窗外波光定,岩前古木森”中形成了和谐的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在喧嚣的社会中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波光: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流动。
  • 古木:代表着稳重与永恒的生命力。
  • 市井:象征世俗生活的繁杂与纷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常惭道未深”,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 A. 感到骄傲
    • B. 感到惭愧
    • C. 感到快乐
  2. 诗中“窗外波光定”指的是什么?

    • A. 繁忙的市井
    • B. 内心的宁静
    • C. 不安的情绪
  3. 诗人选择避世的原因是什么?

    • A. 觉得生活无聊
    • B. 追求内心的宁静
    • C. 想要富裕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头》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表达了对世俗的逃避与内心的安宁。李白的《夜泊牛头》则表现了夜晚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概论》
  • 《诗词鉴赏的艺术》
  • 《古诗词精华选读》